最近参加一个群殴经典读书活动,在读《史记》过程中,我翻出了86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金圣叹批才子古文》,如果不是这次读书活动,这本书可能还躺在书架上落灰尘。
我有两面墙的书架,里面有千多本书,里面有几百本书还是新的,这些书只有买的时候翻开过,放进书架就没有挪动过位置。当初购买时,心里是迫不及待地想去读,或者是觉得自己需要去读,或者是觉得近期会去读,可是买回来后,那种迫不及待的心情就消失了,彷佛把书买了回来,自己就拥有了知识,然后书就成了藏品。
自己买了书,觉得随便什么时候想读就可以读,就没有紧迫感,往往今天拖到明天,拖来拖去就忘了去读。借来的书因为是别人的,有时间限制,超过时间就会失信与人,于是抓紧读起来,怕忘记内容,还得一边读一边做笔记。借书读反而效果好,读得快,记得牢。
清朝大文学家袁枚就认为“书非借不能读也”认为天子拥有四库全书,皇家子弟却没能好好读书。穷书生买不起书,珍惜各种可以借到的书,总是拼命读书,凿壁借光,头悬梁 锥刺股都是穷人读书的故事。
钱锺书是实践“书非借不能读也”人,他家中的书不多,书架只有一两个,他是一位不藏书,靠借书读而获成功的大学者。他说自己读书之道是“买书不如借书,借书不如抄书”。
这种读书之道我深以为然,书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藏的,藏书丰富不代表有学问,只有读进大脑的书才是知识。现在我所在的单位有图书室,社区有图书站,市里有图书馆,完全能满足我的读书需求。
今天是周六,我下决心把书架整理一遍,把书分类,下周把新书捐赠给单位的图书室,以后以借书为主,用外在的压力来逼走读书的惰性。
家必须有书香味,但不需要装门面,书架满满,不如腹有诗书,把读书当成习惯,把借书当成手段,变藏书人为真正的读书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