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读书读书、学习、教育
[笔记039]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笔记039]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作者: 奇点极简管理 | 来源:发表于2019-04-06 11:56 被阅读28次

文│奇点 [内容来自得到]


关于作者:

华杉,长期为很多知名企业做战略营销策划,畅销书作家,著有《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后来又进军出版业,策划出版了《藏地密码》《流血的仕途》等畅销书。


关于本书:

《孙子兵法》这本书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不管你有没有完整地看过,也总能背上那么几句,像什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些句子差不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你走进绝大多数图书馆,都可以看到《孙子兵法》会占一个角落,旁边会有各种或学术或通俗的解读,它旁边还经常躺着《三十六计》《厚黑学》这样的书,看起来好像是售卖奇谋诡计的。

实际上,《孙子兵法》这部书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兵书,它的应用已经触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商业、管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被广泛地引用,比如美国著名的军事学院西点军校就把《孙子兵法》当作他们的教学参考书。日本松下电器的总裁松下幸之助就把《孙子兵法》内化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中国历代的军事家,都会把《孙子兵法》当作制定军事战略的理论依据。

那《孙子兵法》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呢?

它写成的时候大约是春秋末期,到现在已经有2500多年了。全书一共三卷十三篇,共6千多字。作者是春秋时期的将军孙武。这本书自从成书以来,被历史上很多名人解读过。第一个系统性地给它做注释的就是三国时期的曹操,后来又被很多名家做注释、解读,流传到现在。得到历史认可的、公认有价值的有十一家,像曹操、杜牧、梅尧臣、张预等等。

中华书局后来出版了一本书,叫《十一家注孙子校理》,就是在原书的基础上,对这十一家的注释做了一个编著,那是在注释方面很权威的一本书。还有一本对孙子兵法进行白话文翻译的书,是郭化若将军的《孙子兵法译注》,那是在翻译方面比较准确的一本书。而这期音频咱们要讲的这本书《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就是以前两本书为参考,加上华杉本人的理解写成的。

在这本《华杉讲透孙子兵法》里,华杉参考了前人的注释,对孙子兵法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书里有很多个人洞察。本书每一章都分成三个部分,包含孙子兵法的原文解释,其他名人的注释,以及华杉本人的解读。下面我选择了华杉对孙子兵法最有颠覆性的几个理解讲给你听。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是一本对经典兵书《孙子兵法》进行注释和解读的书。在这本书里,华杉参考了前人的注释,对孙子兵法进行了全新的解读,书里有很多个人洞察。

本书每一章都分成三个部分,包含孙子兵法的原文解释,其他名人的注释,以及华杉本人的解读。

《孙子兵法》原文一共十三篇,华杉将他们划分成三大层级——战略层是兵法的头脑;战法层是兵法的脊梁;而战术层则是兵法的手脚,是操作的技术要点。

【战略】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

【战法】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

【战术】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你能从中收获什么?

《孙子兵法》不仅仅是战法,还是管理之法,博弈之法,更是智慧的人生处世之法。通过这门课,你将:

深刻理解《孙子兵法》的原意,真正读懂孙子兵法,感受古代军事思想的魅力;

培养管理思维,学习管理方法,从中西战略思想交汇和经典战例的讲解中获得启发,理解团队、竞争、战略等重要思想;

领悟人生的基本原则和道理,堵住人生错误的源头,让自己生活得更智慧。


一、大话《孙子兵法》

本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孙子兵法》主要是讲以强胜弱,而不是讲以弱胜强。

第二个部分:孙子认为很多时候等待都是最好的策略。

第三个部分:凡事要先以失败为前提进行思考。

下面我们就分别来解释这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孙子兵法》主要是讲以强胜弱,而不是讲以弱胜强。提到兵法,我们第一反应都是用“计”,想方设法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打败敌人。

比如,我们都知道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周瑜5万人歼灭敌军20万余人,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谢玄用8万兵力把苻坚97万大军打得是落花流水,追到洛阳时,苻坚97万人就剩下10多万人了。

你看,这用兵之计使得好不好,可是关乎几十万人的生死的。所以,孙子兵法开篇就讲了这个“计”,叫做《始计篇》

那这个“计”到底作何解释呢?过去我们都听过什么“三十六计”、“缓兵之计”。这里的计和孙子兵法里讲的计又是不是一回事呢?

别急,我们先从《孙子兵法》书中的一句话讲起,这句话是这么说的:

“兵者,诡道也”,全句翻译过来就是,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

这句话一出,可是误了不少人。大部分人的理解是用兵在于计谋,要多使用诡诈之术。其实错了!

华杉认为,《孙子兵法》里的计并不是计谋的意思,而是通过客观分析提前计算出胜败的概率。也就是“计算”

孙子的本意也并不是提倡我们要多用计谋,耍小聪明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而是提倡我们在开战前多计算,用概率分析定胜负。赢的概率大,我们就打;赢的概率小,我们就别劳民伤财了。

在《孙子兵法》中原文中也有提到这个观点,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就是军事是国家的大事,是人命关天的事,不能轻举妄动,一定要仔细审察。

这句话孙子就在倡导人们要有敬畏心,应该评估各种因素,发现自己已经占了绝对的优势了,已经非常强大了,已经必胜无疑了,这时候才可以开战。

所以《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是教人们以强胜弱,而不是以弱胜强。

这个核心思想可能和我们过去的认知有点不一样,过去我们听过最多的就是诸葛亮用空城计、草船借箭等各种计谋取得胜利。就连现在大公司和小公司之间的竞争博弈,很多CEO们也都在借鉴诸葛亮的权益计谋,学他如何用计以小博大。

我们得到APP之前解读过一本书叫《柔道战略》,整本书讲的都是企业中,小公司如何靠用计战胜大公司。

不过华杉认为,诸葛亮的计并不是《孙子兵法》里强调的计,《孙子兵法》里强调的计,叫五事七计,可不是诸葛亮的计谋之计。

啥叫五事七计呢?

这是《孙子兵法》里提出的衡量自己和衡量对手的参考指标。

五事,指“道、天、地、将、法”,分别指政治、天时、地利、将帅素质、军事体制等五个方面。

七计,就是问自己七个问题,这次出兵是不是合乎道义,带兵的将军有没有本事,天气怎么样,地理环境怎么样,军队有没有规矩,武器和对方对比谁更强,士兵平时有没有经常操练,军队奖惩机制是不是很明确等。

说完了五事七计是什么意思,我们再回过头看诸葛亮的决策,就能理解为什么诸葛亮的计并不是最优之选了。比如,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掏空蜀国的国力,可最后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战果,反倒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进程。冒了这么大的风险去打仗,这在兵法上就是对战争没有敬畏心的表现。

那你要问:“诸葛亮是个赌徒吗?”也不是,他又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不打无把握之仗,一看不行了就撤军,所以华杉认为,既然如此,那你当初又何必要发兵呢。所以,诸葛亮的计,是计得糊涂。

《孙子兵法》里就提到一点,叫“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什么意思呢?就是真正会打仗的人,他们的功绩都是看起来很平常的,根本没有什么惊心动魄和曲折离奇的故事,都是靠自己的实力去碾压对手,这也是曾国藩经常说的,结硬寨,打呆仗。真正的胜战,看上去是平淡无奇,没有故事的。为啥?因为在开战前胜负就已经分出来了。

所以华杉认为,《孙子兵法》讲究的是不战,他主张战斗应该以强胜弱,在开战前就决定胜负,而不是那种用奇谋诡计,玩以弱胜强的戏剧性游戏。对自己的决策保有敬畏心,确定自己处在绝对优势下再行动,这是《孙子兵法》教给我们的道理。

前面说的是第一点,《孙子兵法》主要是讲以强胜弱,而不是讲以弱胜强。

下面我们说第二点,等待,很多时候都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部分:

先说个段子:

说日本在战国时代,有三个英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有一天这三个人一起遛鸟,结果那只鸟怎么都不叫,怎么办呢?织田信长就说:“不叫就把它杀了,看它叫不叫。”丰臣秀吉就说:“不用杀,叫就给点奖励,不叫就给点惩罚,这样肯定会叫的。”最后问到德川家康有什么好办法,德川家康就慢悠悠地说:“什么都不用做,等着就行了,它是一只鸟,早晚会叫的。”

这当然是后人编出来的一个小段子,但是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就是等待,有时候就是最好的选择。

三个人里面,德川家康作战不一定最勇猛,但却是最有耐心、最能等的人。结果就是,德川家康活的时间最长,而且最终统一了日本。

古代欧洲著名的军事统帅汉尼拔曾经说过一句名言: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意思是说要在进攻中寻找机会,让敌人没有喘息的时间。

但是作者认为,孙子兵法很多内容都体现了等待的重要性,很多时候,等待比进攻更重要。

比如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这句话有点长,而且有点绕,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古代善于打仗的人,都是先管好自己,把自己防守得严严实实的,摆出一个不可战胜的形,然后再等待时机,攻击敌人。

你自己能不能被打败,那是你的事,别人能不能被打败,那得看他们有没有给你机会,有没有失误。如果别人是无懈可击的,那我们是没有办法取胜的,这时候能做什么呢?

只有等。等什么呢?等对方失误,等待形势变化。

那什么是形势呢?其实这两个字应该分开看。

形,指的是在做事前就要看好这个事情能不能做;势,指的是开始做事之后,要观察态势,遇到问题随机应变。

很多人都接受不了这一点,认为等待就是不作为,是一种懦弱的表现,必须要不断地折腾,自己才能有一种心安的感觉。其实这是一种战略焦虑。

实际上,不出手并不是不作为,这是积累、蓄力的过程。等待自己的力量慢慢壮大,等待对方出现失误,等待形势的变化,只要一有机会,果断出手,抓住就打,一击决定胜负,这就是等待的价值。成功必须有大量的、充分的、长期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活在他人的想象之外。

《孙子兵法》中还有一句话把这个“等”的思想说得很透彻。

书中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就是说跟敌人相比,自己力量不足的时候,就应该老老实实防守;等到自己有余力,而且有很多余力的时候,再发动压倒性的进攻。

可以看出来,孙子的战争思想是偏保守的。战斗不能轻易打响,没有绝对把握的时候,不该贸然出击,而是要积蓄自己的力量,等到有十足把握的时候再出手。

其实,这句话不但体现了孙子提倡防守,提倡等待的思想,还有一个思想就是保全,不光要保全自己,也要保全全城的物资,甚至还要保全敌人,最好连对方的人也不要杀。

最好的办法就是壮大自己的声势,敌人一看到我们铺天盖地的战斗力,他们的战斗意志瞬间就瓦解了,放下武器投降,最后投靠我们,那我们的军队就会更加壮大,也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子认为,胜利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呢?

应该是降服敌人,实现安定。也就是说,打赢几场战斗没有意义,最好的方法就是,用绝对的优势一次性解决敌人,让敌人丧失战斗意志,才算真正赢得了战争。

所以这句“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就是说,别以为防守、等待是没有价值的,在等待中积累自己的实力,不做无意义的消耗,最后用绝对的实力保全自己,甚至保全敌人,这才是战斗的最高境界。

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在自己的领域精耕细作,就是守,跑去其他领域拓展业务,就是攻。

就个人而言也是一样,行行出状元,在一个专业里专注,坚持,五年成专家,十年成权威,这也是守。守得住一个领域,守得住一个位置,就总能活在他人的想象之外。

那什么叫“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呢?

就是你在攻击别人的时候,对方是没有还手的余地的。九天之上是啥意思,就是你和对方不在一个层次,不在一个维度,不在一个战场。动于九天之上的人,根本没有觉得自己在和谁竞争,只是那些被他带起的风刮倒的人,自己觉得自己的东西被别人给抢走了。

所以善于等待,善于积累,等到时机到的时候,横空出世,人人都是看你在动于九天之上,这时候别人想学你,哪里学得来,得坐时光机回到N年前重新开始学。他们看到的都不是你成功的原因。这个原因估计只有你自己知道,那就是等待给你带来的竞争力。

前面说了第二点,孙子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等待是最好的策略,做大事的人要耐得住寂寞,寻找正确的时机出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这里可以看出,孙子做事的方法是非常谨慎的,这种谨慎,也是整本书的一个主要基调。孙子自始至终都在强调,做任何事之前,都要考虑三个因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风险,其次才是代价和利益。


第三部分:

孙子强调,做任何事要以失败为前提进行思考。

开干之前,先想清楚,如果失败了怎么办,这和我们通常做事的思路不一样,通常情况下,我们做事都是以成功为前提假设进行思考,大家都是奔着把这事做成去的,所以整个过程都围绕如何成功展开。

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很正常吗?不教我们成功,难道教我们失败吗?

华杉认为,《孙子兵法》的出发点还真不是以成功为前提思考问题的,而是以失败为前提。

假如孙子开始做一件事儿,他会先假设,这个事失败了会怎样,然后所有的思考、分析、判断、谋划和决策,都开始围绕如何避免失败、减少代价而展开,先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再想办法取得成功。

从《孙子兵法》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就可以看出来。比如,第一篇《始计篇》主要讲评估风险,从第二篇《作战篇》开始,就讲费用计算,资源保障。处处都是以失败为前提进行思考的。

书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意思就是说,要出十万兵,我们要把需要花费的东西都算清楚,这些不算清楚就出兵,就很容易失败,还不如不出兵。

特别是这段话里的最后几句,“千里馈粮”,我们得给前线的部队运粮食。在古代,运粮食可不是个小事,假如要远征敌人,出发时有十车粮食,运到前线就只能给两车,为啥呢?因为有四车被运粮食的部队在途中吃掉了,还有四车也不能给,得留着在回来的路上吃。这个送达率都算是高的。

有人在这一句旁边注解说,千里之外运粮食,还需要二十人养一人,也就是二十个人的口粮才能运一个士兵的口粮,你会发现,这个消耗得多大。更何况还要加上其他车甲器械的费用,这些都是钱,成本大大增加。

你看,孙子他在做一件事时,非常务实,他反复地算账,强调战争很贵,人很贵,马很贵,粮食很贵,战争成本太高,最好不要打,就算能打赢,也要算账,看划不划得来。

打赢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不一定有多大好处;打输了,国破家亡,命也没有了,更是得不偿失。所以孙子并不因为自己是个军人,就鼓励自己的主子使劲打仗。在决定要不要打仗时,他会仔细地算账,权衡利弊,所有的前提假设都是以避免失败为前提,而不是以取得成功为前提的。

华杉认为,经营公司和打仗一样,也要以失败为前提进行思考。为什么有的人创业,能专注深耕一个领域,十年如一日,二十年磨一剑,最终成为行业领袖。而另一些人东一头,西一头,今天干这,明天干那,最后沦落为一个创业失败的专业户。

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实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前者不一定是有特别的大智慧,而是一个“失败前提思考者”。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觉得是风险,他首先假设干不成,把自己逼到绝境去设想应对风险的策略,最后他成了集大成者。

后一种人呢,他是“成功前提思考者”,听到什么都觉得是大机会,是不能错过的千载难逢的机会。因为害怕错过,最后啥也没得到,一直在创业浪潮中翻滚,也不见起色。

书中还有一句话:“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啥意思呢?不完全理解用兵的害处,就不可能知道它的好处。做事最好先考虑失败,再想着得到的好处。就像我们现在的创业一样。创业和打仗很相似,都是九死一生的事情,有可能比打仗的胜算还低十倍,因为打仗就是两方打,不是你胜就是我胜。

创业经营公司就不是,你以为和竞争对手在打,其实都是和市场的变化在打。市场环境本来就没有义务帮助创业者,所以在创业时,先能避害,才能趋利。因为利益今天没有了,明天可能还有,但是致命的伤害却有可能让我们输掉老本,彻底出局。所以避害比趋利重要得多。这里并不是在比较哪一种思维更好,每个人的条件都不一样,孙子在这里是提醒我们,做事前要充分考虑好风险,战争和生意一样,还是谨慎为好。

除了保持谨慎,避免失败之外,孙子对失败还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那就是学会认输。书里是这样说的:“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大概意思就是说,要衡量敌我双方兵力的差距,来确定下一步作战的行动,如果弱小的军队与敌人硬拼,就只能成为强大军队的俘虏。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孙子是一个极其保守的人,先胜后战,没有胜算就不要打,只要兵比对方少,那就坚决不要打,速速逃走,先走为上。这一点好像和我们平时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们现在经常说的故事就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特别是你看历史上到处都是以少胜多的例子,巨鹿之战、官渡之战、宁远之战,很多很多。

怎么就不能打呢?其实这在管理学中就叫做“沉默的证据”。

真正的大概率事件,都是沉默无言的,而那些小概率事件,往往被大肆宣传。那些逃跑的将军们,自然是不会大肆宣扬自己的败绩的,而那些以强胜弱的战役,因为太平常,也没有什么好传播的。几千年来,这样的以弱胜强的小概率事件加起来,看起来反而成为一个大概率事件了。

人性的特点就是要赢,谁都不喜欢输,认输在很多时候也被认为是不可接受的,但是现实就是现实,现实中你做的事往往就是会输。认输才会赢,这句话大家都还能勉强接受,毕竟最后还是会赢。但是如果最后还是输呢,你能不能接受失败?这是孙子提出的一个问题。

所以本书的作者华杉说,当你真正地去学习《孙子兵法》之前,你可能以为这是一部教你怎么取胜的秘籍,它当然也是,但是,如果你在兵法中学会了接受失败,才算是真正看懂了这本书。


总结回顾:

这本书中,我们说了三个观点。

第一个,《孙子兵法》主要是讲以强胜弱,而不是讲以弱胜强。对自己的决策抱有敬畏心,确定自己处在绝对优势下再行动,这是《孙子兵法》教给我们的道理。

第二个,孙子认为等待很多时候都是最好的策略,做大事的人要耐得住寂寞,藏于九地之下,动于九天之上。

第三个,凡事要先以失败为前提进行思考。做任何事之前,一是考虑风险,二是考虑代价,第三才是考虑利益。一切的思考围绕避免失败开始,最后要能做到坦然地接受失败。其实《孙子兵法》讲来讲去,都是在强调基本功,告诫人们抓住基本面,管好自己,修炼自己,等自己强了,再等待时机,要么不出手,一出手就要大获全胜,先胜后战,一战而定。


二、大画《孙子兵法》


我是认知体系架构师——奇点!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请帮我点个喜欢和关注!

如果你想建构自己的商学认知体系,请点击我的文集《奇点·原创连载——三分钟商学院》。感谢支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笔记039]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xfr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