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萌娃小格格在网上走红了,只因她演绎了吃货的最高境界:吃或睡难抉择。
视频中,小格格虽然困得都睁不开眼了,依然不肯放弃手里的食物,食物掉到地上了还知道下意识地捡起来。
孩子是个吃货,不但吃嘛嘛香很可爱,叮当还发现:吃货娃是个学习历史的好苗子。
食物史就是一部人类发展史。娃这么爱吃,对吃的历史总会感兴趣吧~
叮当家的小包也是个小吃货,来看看我怎么让娃怎么边吃还能边学历史?
人家娃大多是“两个不吃”:这也不吃,那也不吃。
我们小包是“两个都吃”:这也要吃,那也要吃。
昨天晚饭后半小时说肚子饿了,吃了半个苹果,又过半小时说肚子饿了,又喝了半瓶牛奶,现在又说饿的不行,开始吃饼干了,真是吃货娃。
不仅如此,各地美食都被他都吃得差不多了,其中小笼包是他的最爱。
“哇!好吃,太好吃了!”经常边吃边发出吧唧吧唧的声音。
还经常迫不及待的把整个小笼包塞进嘴里,可结果往往都是舌尖被烫出了泡,这都是贪吃惹的祸。
每次吃不够就会问:
妈妈,你厨艺真好,我们应该开家餐馆~
爸爸,我们家怎么不开家小笼包店呢?
既然小包那么喜欢汤包,我就问他:小包你这么喜欢包子,知道包子的历史吗?
看他兴致正浓,我赶紧拿起书就讲起了这段久远的历史。
小笼包其实是小笼馒头,灌汤包其实是灌浆馒头。
包子的历史,还得从馒头说起。
上海老人却习惯叫包子为馒头,带肉馅的称“肉馒头”。是包子还是馒头?不少人因为这个称呼争吵过。
其实,包子称为馒头都没错,包子最初确实是以馒头之名开始发家的。
《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
有可能,“蒸饼”是中国最早的馒头。
汉代画像石上的庖厨图。
这叫法一直延续到宋代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为了避宋仁宗赵祯的讳,才将蒸饼改做炊饼。
也就是说,《水浒传》里走街串巷卖炊饼的武大郎,卖的其实不是饼,而是现在的“馒头”或者“蒸馍”。
那么蒸饼是怎么进化成包子的呢?
西晋时候有个叫束皙的人,写有一篇《饼赋》,里边儿说:“若夫三春之初,阴阳交际,寒气既消,温不至热,于时享宴,则曼(馒)头宜设。”
初春时候,寒气渐渐去了,温润润地不冷不热,恰是吃曼头的好时候。这里提到的曼头,就是馒头。
不过到了这时,馒头的样式跟今天的包子是很像,里面是带馅的。
也就是说古代馒头≈包子。
比较流行的一个说法是,馒头是诸葛亮在南征途中发明了的。
《事物纪原》:诸葛公之征孟获,人日蛮地多邪术,须祷于神,假阴兵以助之,然其俗必杀人以其首祭,则神享为出兵。公不从,因杂从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象人头,以祀。
周达观(元). 《诚斋杂记》: 孔明征孟获。人曰:蛮地多邪,用人首祭神,则出兵利。孔明杂以羊豕之内,以面包之,以像人头。此为馒头之始。
馒头因馅心不同,又分羊肉馒头、蟹黄馒头、猪肉馒头、厚皮馒头、肥皮馒头……
到现在,上海这边儿还把带馅儿的面点叫做馒头。带肉的,就是肉馒头,菜馅儿的,自然就是菜馒头了。
这种风俗后从蜀国传到全国各地,由于“首”“ 头”同义“蛮首”被称作“蛮头”。
北方人不喜欢“蛮”字,而蛮头蒸熟后的表皮很有光泽,刚好光泽在古汉语中为“曼泽”,北方人就将“蛮”字改成了“曼”字,后因汉字中与吃食相关的字都带有“食”字旁,曼头就渐渐称为“馒头”了。
到了唐宋年间,馒头逐渐成为殷富人家的主食。
高考模拟历史卷中提到《朝野佥载》记载:“(武则天时期)周张衡,令史出身,位至四品……因退朝,路旁见蒸饼新熟,遂市其一,马上食之,被御史弹奏。”
这说的是,武则天当政时,有个官儿叫张衡,退朝时见新蒸好的馒头,一时没忍住,买完骑在马上就啃起来,被御史奏了一本,说他有损仪容,生生断了一次升迁机会。
不但是中原汉族喜欢食用馒头,辽国契丹贵族跟上了这股潮流,纷纷在家啃起来馒头。
文物考古中发现的一座辽墓壁画上,有侍女端着一盘馒头送给主人进餐,可见馒头也已成为契丹族家庭的膳食珍品。
“包子”的称呼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吴自牧在介绍南宋都城临安城市风貌的著作《梦粱录》卷十六“酒肆”条载有:“更有包子酒店,专卖灌浆馒头、薄 皮春茧包子、虾肉包子”。
在“荤素从食店”条载有:笋肉包儿、蟹肉包儿等,这里称呼的“包儿”应该就是方言中的“包子”了。
到宋朝,包子的家族已经十分庞大了。
当时,还有被称作“灌浆馒头”的,大概就是后来的灌汤包了。
到了北宋,开封就有了夜市小吃,《东京梦华录》里就记录了“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的繁荣景象。
夜市里的美食,当然是什么都有啦,当时最出名的就是“玉楼山洞梅花包子”,号称汴梁第一,据说灌汤包就是源自它,从此便流传了下来。
而小笼包则是“灌汤包”的一种。后来,这种“灌汤的馒头”被传到了江南,成为了江浙一代的特色小吃。
不过宋朝时期,依旧是馒头、包子不做具体划分的。
据说,如今我们吃的没有馅儿的馒头,就与北方连年战乱,人们无心饲养牲畜有关。
由于缺少生肉,北方的店家就做出无馅儿的实心儿馒头了。
而殷实的南方则保留了有馅儿的馒头,这可能就是至今江浙一带仍将包子称为馒头的缘故。
包子和馒头正式分家单干是在清朝。
汇编掌故遗闻的《清稗类钞》中记载: 馒头,一曰馒首 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者 无馅,食时必以肴佐之,南方之所谓馒头者 亦屑面发酵蒸熟,隆起成圆形,然实为包子,包子者,宋已有之。
上海的南翔小笼包也有百年历史,诞生于清末同治十年。初名"南翔大肉包子",后称"南翔大包子",再称"古猗园小笼包",现叫"南翔小笼包"。
总结来说,包子的进化史为:蒸饼(秦汉)——馒头(魏晋)——包子(宋代)
按时间撸下来,小包不仅了解了自己最爱的食物,也更加了解了从秦汉到清朝的文化习俗。
娃不爱学习?学习遇到难题?
如果对其他鸡娃神器感兴趣
就来叮当快乐学科商城挖宝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