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题
创造性的思维是成才的关键,
创造性的思维的物质基础就是健康的体魄,
身心健康是健康体魄的标志。

身心双修的过程就是开发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过程。
人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身心须臾不可分离。
着重开发人的体力的方法称之为体育,
着重开发人的智力的方法称之为智育。
人的本质是它的知识性,现代科学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智力的创造性远远大于体力。
二、体育的概念:提高身心健康的行为活动。
良好的体魄,服务于心理机能的发展,有利于智力的开发,体育应为智力开发提供物质的保障。所以,大众体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单一方面的体力技能的竞技者,而应该在修身的同时不忘掉修心。
对于个人来说,体育学是探索使人经过后天的锻炼,达于身心健康的规律的科学。
对于社会来说,体育学是研究探索如何使全民族的身心素质得到提高的规律的科学。

三、养生和护生
中国古代关于保持身心健康的方法包括两方面内容一一养生和护生。
养生:
1、养生首先是使自身能抵御物质性的风、寒、暑、湿、燥、火等对人的干扰。以现代的眼光看是抵抗气候、细菌对人体的侵害;
2、其次是抵御自身精神性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对人的干扰。
前者在中医学中称为六淫六邪,后者称为七情七邪。
前者致病的原因是“体”弱,
后者致病的原因是“心”弱。
所以养生必须包括身心双修。
护生:
护生是使自身能抵御外界的豺、狼、虎、豹以及暴徒等的外来侵略。
在抵御这种外来侵略的过程中,心理健康、胆略和勇敢精神也是十分重要的。
武林中人常说“三分能力,七分胆量”,因此为了护生也要身心双修。

四:身心双修的途径
足球运动可以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但既不能养心也不能护生。
瑜伽运动可以养心、健体,但不能护生。
纵观中外体育锻炼方法,能达到身心双修,养生护生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中国的武术。即使在今天有枪的时代,如果其中一人还掌握着武术的本领,也会更容易取胜。
如果说一般的练拳、练棍能取得养生护生的效果,那么更注重心意锻炼的太极拳、自然拳及随之而得的动气功、静气功则更能取得身心双修的效果。
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说:
“身虽功,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帅,身为驱使,刻刻留念,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
李亦畲给出练功《五字诀》:
“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
《撤放密诀》为:
“擎、引、松、放”
擎起彼身借比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匆使屈(中有静字)
放时腰腿认端的(中有整字)
以上都是吴氏太极研究会会长张顺江先生习武40多年的潜心研究与总结。实践证明,久练太极拳确能得到身心双修、养生护生的良好效果。这也是张顺江先生70岁能完成《中国决策学》1500万字学术著作的身体基础。
五、周恩来总理“详解”太极拳的好处
周恩来总理上学期间曾跟一代形意拳大师韩慕侠学习形意拳,对武术热爱的他对太极拳也有着自己独道的见解。
1959年,周恩来在北京体育学院会见日本松村谦三时所说,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学、练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无限情趣和幸福,可以延年益寿。

六、邓小平--“太极拳好”
1978年11月,由日本众议院副院长三宅正一任团长的日本国会议员代表团来华访问。席间,三宅正一团长谈到他正在学习中国太极拳,小平同志兴趣盎然地介绍了太极拳运动的优点,三宅正一深感小平对太极拳有很深的造诣,遂请求小平同志为广大的日本太极拳爱好者题词。
七、中国文坛大家老舍先生22岁因为一场病差点要命便学练太极拳健身,随后,他一生最钟爱的体育运动就是早起晨练太极拳,也因为太极拳的浸润,他一生得以以旺盛的精力写作。
八、最聪明的马云喜爱并热练太极是众所知周的事实,不仅练,也与李连杰创办了太极禅。
无论从时间管理的角度来看,
还是从太极在世界广受欢迎的程度来看,
抑或从长寿养生的角度来看,
太极都是最好的身心修炼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