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01005/a0026cfc84fa49e2.jpg)
俗语有云,“虱多不痒,债多不愁。”
显然,这句话表达的是一种无奈而颓唐的情绪;然而这种情绪的认知基础是错误的,矛盾的。
当然,这也在某种层次上析露出不同的人说这种话的认知逻辑有悖于实事概念,凸显了一些令人困惑的混沌状态。
一个虱子在身,已如芒刺在背,假如有几十个甚至更多的虱子在身,怎么能反倒不痒了呢?进一步说,债务问题好像也形同此理吧?假如您欠了别人100元钱,而通常根据您的收益状况,要还上这笔债务,应该说不算什么困难的事儿(当然,这里也有您愿不愿意信守诚信,及时归还债务的问题)。假如您只欠别人1元钱,或者100万元呢?情形又当如何理解呢?无疑,这肯定与您的收益和其它财务状况密切相关。
从另一个侧面看,一个乞丐或穷人还上1元钱不是什么问题,而要偿还100万元巨款,则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而恰恰有很多身为财富巨头者,却往往债务缠身。这恐怕就应了刚才那句“债多不愁”的俗话了吧?毋庸讳言,在当今社会的很多经济活动中,这类“人物”们委实不在少数(当然,其中失去征信者不在此列)。他们对此的心理状态不知我们外围群众该如何解读呢?
这从另外一个层面,可以看出混沌的奥秘。比如,随意列一个数字:49吧。假如A:如果它是您唯一一张银行卡里的余额,您当然会汗颜的,觉得它少得可怜,下个月的房贷或车贷或别的什么债务该如何偿还哦?假如B:如果它是一个商超每天的客流量,那么,这个商超真可谓生意冷落,恐怕距倒闭不远了。假如C:如果它是某人负伤的数字,恐怕那个倒霉蛋离残废或丧命恐怕也就一墙之隔了。假如D:又如果它是您在某单位缠在身边的令您喜欢或厌恶的人数呢?
而我们常常会身不由己地陷入这种有时候难以名状的混沌状态的尴尬之中,无所适从、无法逃离、甚至一筹莫展,犹如巨釜温水之中的活物;而决定命运的是否有人釜底抽薪或者添柴加油了。
所以,尽管所谓混沌状态很容易模糊人们的直觉、知觉和判断,然而最好还是尽可能避免稀里糊涂的就陷入这种或类似的困境。因此,我们在更多的情况下,最好还是要保持清醒冷静而不是意气用事,也就是说,理智当居于主导地位,而不是感性夹杂其中。 古蓝云
![](https://img.haomeiwen.com/i1801005/abae00d0faadfac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