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招聘会作烘托,2018年11月3日晚7点,在茶学研究中心设四十人左右的茶会,让各位茶学毕业生与爱茶人士一起交流。并在此期间,由陈梓兮姐姐传播有关白茶的知识。
茶会始,茶艺室八张桌四四并列,成两列茶席。由于踩点到,座位难寻,便到同学焕分处入座。茶席中间深蓝色的茶旗上4个茶荷,分别盛放白牡丹1年、3年、6年、9年的茶,由茶客们自由鉴赏。每一列茶席设三位席主,尽量照顾周全。
开场白茶分类不作累述,有趣的是“你与茶有几分相似”,由倡导人在微信群中摇骰子,按点数,抽幸运儿表述。有幸31号被摇到,问我与什么茶有几分相似。不作多想,便答到:“我与岩茶挺相似,岩茶焙火,吸纳一种风韵,在冲泡时吐露,也因做工表达多种情绪,就像人生沉浮,不同环境,表现的性情不一。”后便品茗,四种年份的茶逐一被品尝。
一年的白牡丹,青涩气重,喝多了岩茶,便有点儿偏见不成熟的味道,并且感到在口中的涩,青气的味道冲到鼻子中。鲜爽感也不佳,因为所采芽叶偏老,这让我突然想起了点头镇的一位学弟,曾经在他那里喝到的白毫银针鲜爽度极佳,当然,我不是欺负白牡丹,将它与白毫银针相比较。
3年的白牡丹,青涩味褪去,有点儿寡淡,因为没有那种青涩气,相对来说少了味道,但口感好了很多,没有那么涩口,舒爽度提高。
6年白牡丹,初闻有一种说不清的香味,不是一种气味的表现,但也不是杂味,像多种香味,混合得很均匀。入口首先表现的是种说不清的香,后有淡淡的枣香。当我提出有枣香时,同桌的男孩子反驳我说不是枣香,当第二泡出汤,那男孩子很不好意思地说现在枣香出来了,并说他对这个味道不是很敏感,可能第一泡就有了吧。枣香后有淡淡的回甘,像缓缓流水,温柔。
9年的白牡丹,入口有蜜味,十分地甜,而这种甜,同桌的茶客们都表达出一种不喜欢,太甜了。我也觉得这茶的风格跟前几款的都不一样,会不会是山场不一,师傅不同?后有人提出,这么甜,应该是高山的(这也不一定,虽然高山茶多清甜,但这也不是一个因素导致的甜。)蜜味后是一股药味,回甘很强。我想那种甜应该不是单一的蜜味,而是蜜味后的回甘。药味在口腔当中被感知的时间太短,两种甜中间的间隔时间很短,就让人感觉整个口腔都是甜。对于这种味道,我没有不喜欢,只是能接受。
后又有一款00年的白牡丹,煮老白茶,分给各桌,汤色红,偏褐,有点类似黑茶的汤色。对于白茶,拥有这样的汤色无疑让人欣喜,入口厚重,药香明显,有一种韵。同桌同学反驳我说:“之前有一个师傅说,只有你熟悉了这个山场或者品种的特征以后,一喝它,便知道是它,这才能称作韵。”但我认为,韵是一种绵延的感觉,我可以不认识它,到我只要能够感知它,就够了。并且“韵”,很多人都不知道具体是什么表现,但仍旧在用它,比如写文章最后留白,会形容“韵味悠长”;形容铁观音,有明显的“观音韵”;形容岩茶有“岩韵”。难道这些韵因为别人不认识,对他来说就不是韵了吗?我觉得这个问题值得深究。
最后的环节便是猜茶,刚刚喝过的几款茶,除去00年的老白茶,四款都采用审评的方法,来猜茶的年份。根据茶汤的蜜味,我知道9年的茶是哪一款,一轮喝下来,茶汤的醇厚度,药香的表现力,几款茶都被迅速定位。因为最后上来的一款茶青涩味明显,我们便草草认定它是1年的白牡丹。后请各组代表表述原因,一轮过后,被告知没有全对的一个组,大家便又进入了一番讨论之中,几经挣扎,最后认定头尾两款为同一年份的白牡丹,都为三年,其余不便。幸运地赢得了奖品,两个小包装的白茶,12g,牛皮纸包装,十分精巧。里面是小饼,听说是三年的白牡丹,但包装上是戊戌年。
茶会中遇到一个学妹,一个倔强又茫然的女孩子,交流以后留了联系方式以便继续认识。茶会结束大家合影,由于为岩茶做了讲述,便又得了一个小包的白茶。后赠予程曦老师一包,老师得后不胜欢喜。同行好友赠叶国盛老师一包,老师生涩,想收的意思又挂碍面子,我半开玩笑:“老师收嘛,收嘛。”好茶就是应该分享。
今夜喜得白茶,入寝难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