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的对面就是历史更悠久的孔庙和国子监,始建于元代,按照“左庙右学”的古制,分别是皇帝祭祀孔子的场所和中央最高学府,值得所有读书人来此一拜。
国子监大街道路宽阔,两边开满了文房四宝,名士起名等店铺,倒是充满了文化气息。在距离孔庙几十米的地方,路边设置有石碑,上书“文武官员到此下马”。
孔庙正门对面是一面巨大的照壁,青砖红墙,威严雄浑。照壁前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奶奶,坐在轮椅上看着过往的游客,旁边石凳上放一个iPad,放着悠扬的歌曲,在安静的大街上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进入幽静的孔庙,右手看去,许多郁郁葱葱的古树,掩映着一片年代久远的石碑,原来这就是有名的进士题名碑。这里共有石碑198座,上刻元、明、清三代进士5万余人的姓名,袁崇焕、曾国藩等人的名字均在其上。
自从隋文帝使用科举取士的办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从而给贫寒的读书人以出人头地的机会,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推动了社会向前发展。直到今天,古老的科举制度虽然废除了,但是现代科举--高考制度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是一个不太讲究规则的农业社会和熟人社会,有关系什么都好办,没有关系寸步难行。高考作为一个相对公平的办法,保证了社会中下层有向上流动的机会。
但是近年来也暴露出名牌大学贫困寒门学子比例越来越低的现象,还有爆发的各地高考录取比例的问题。有趣的是,当年明朝朱元璋也遇到科举比例的问题。
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会试,以翰林学士刘三吾、王府纪善白信蹈主持丁丑科殿试。后发榜,取录宋琮等51名,是为春榜。因所录51名全系南方人,故又称南榜。北方人一名未取,为历科所不见。
会试落第的北方举人联名上疏,告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朱元璋命人复阅落第试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但经复阅后上呈的试卷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有人上告说刘三吾﹑白信蹈暗嘱张信等人故意以陋卷进呈。
朱元璋大怒,处理了相关官员。六月,朱元璋亲自策问,取录任伯安等六十一名,六月廷试,以韩克忠为第一名﹑王恕为第二名﹑焦胜为第三名,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南北榜案以为明朝分南北取士之先例,至朱元璋以后遂成定制。
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按照南方的录取标准,北方当然都考不中了。所以南北分开考试,各有比例,相对公平。公平的定义很复杂,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结果公平还是程序公平,不同的标准也就有不同的结局了。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孔庙西侧有一个巨大碑亭,纪念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准噶尔叛乱起于清代康熙年间,历经雍正 、乾隆三朝68年,起于1690年(清康熙二十九年),迄于1757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最终弭叛息乱,取得了完全胜利,维护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统一,意义重大。不过,想起现在外蒙古及唐努乌梁海等地,已经无法回归,黯然神伤。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继续向前走是大成殿,孔庙的主体建筑,国家祭祀孔子举行典礼的场所。按照古代规制恢复以“太牢”祭祀孔子的各项陈设,其中祭祀礼乐器大部分是珍贵的文物原件。殿内庄严肃穆,设置屏风式展版,介绍孔子、四配、十二哲以及祭祀的礼乐器等。
一群身穿飘飘汉服的小学生在大成殿前面似乎进行活动。近前一看,原来是北京一家小学举行典礼,稚嫩的学生坐在地上红毯上,认真地听着小主持人致辞。这倒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只是不知这些孩子们是否意识到,在这么神圣的殿堂里举行典礼在人生中的意义。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通过一个室内碑林展览可以直接走到国子监。国子监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和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又称“太学”、“国学”,估计就是现在的教育部加北大清华吧。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正中琉璃坊正面上书“圜桥教泽”,背面为"学海节观",均为乾隆皇帝御笔。乾隆皇帝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任三年零四个月太上皇,实际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年寿最高的皇帝。
有一种说法康熙大帝也是在雍正府看中了弘历作为继承人,才选择了雍正作为太子,从乾隆的功绩来看,我是相信这一点的。
乾隆帝在位期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收复了新疆,六次下江南,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农民负担,使得清朝的国库日渐充实。乾隆统治下的中国,纵向比,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中人口最多、国力最盛的时期;横向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
乾隆帝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所谓的“十全武功”是:“十功者,平准噶尔二,定回部一,打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之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然而物极必反,盛极则衰,康乾盛世之后相对世界逐渐落后,且不肯向往日蛮夷学习,遂落入不堪之地。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在神圣的孔庙和国子监,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庄严雄伟的殿堂和牌坊,就是那些郁郁葱葱的古树了。这些古树,有的是侧柏,有的是圆柏,有的是槐树,有的似乎是榕树,无一例外,树身粗壮,枝干虬劲,叶子碧绿,在蓝色的天空下,显出旺盛的生命力。
这些古树,有的如历经沧桑的世纪老人,静静地望着这片宁静的土地。有的如武功高强的武林高手,努力伸长枝干展示着武艺。有的如外星人附体,树干上长满一颗颗神秘的结节。有的如一座高耸光滑的纪念碑,通身没有一片绿叶,仍然坚强的矗立着。
回望幽静而肃穆的孔庙和国子监,中华文明就如同这些古树,历经风雨而保持着翠绿和生机。亨廷顿曾说过,现代国际社会的冲突将是现存的七八种文明之间的冲突,包括中华文明,基督教,伊斯兰,东正教,印度,日本,拉美等文明,相对以前是国王的战争,现在更是平民的战争。
中华文明,也就是儒家文化或儒教,融合了佛教和道教的内涵,呈现出三教合一的特性。许多人不认为儒教为宗教,其实从人生规范、行为准则、人生终极目标来说,儒家文化就是读书人乃至中国人心灵深处的宗教。
当今世界,中华文明面对着来自基督教文明,伊斯兰文明的重大挑战,虽然不至于迫在眉睫,但是从历史长河中反观,也是处于重大的历史关头。当务之急一方面要从历史和传统中寻找积极和强大的力量,更要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秀之处,妄自菲薄不可要,盲目自大更不可取。只有这样,才能如同孔庙和国子监的那些古树,历久弥新,生机勃勃。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北京散记(4)孔庙国子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