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上海历史博物馆看了《百川汇海》江浙沪皖海派绘画名家精品展,名家众多,绘画精湛,真是大饱眼福。
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已成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开埠后,随着城市格局的开放与包容,金融工商业的繁荣与发展,东西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上海一跃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国际化大都市。江浙皖及各地画家纷纷来沪从艺绘画,他们在继承历代传统画派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绘画技法,融汇变通,传承创新,题材雅俗共赏,笔墨精湛生动,色彩绚丽雍容,气质酣畅淋漓,个性鲜明,风格多元,从而形成大师辈出,精英云集的海派绘画。
开埠后的上海迅速崛起,在清末民初不仅成为中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更成为与巴黎、伦敦及纽约齐名的国际性大都市。1850年后,大量文人涌入上海,各地书画家也纷纷来沪谋生。以扇庄、画店、社团、展览等组成的社会商业网络,开放、包容、多元的文化氛围,为海派画家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大舞台,造就了海派名家辈出,大师云集,实现了中国绘画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
早期来沪的书画家,一般都寓居于商业繁华的城隍庙以及豫园附近,得月楼、点春堂成为书画家雅集交流的重要场所。扇庄通过寄售书画家作品,或者以润例沟通书画家和顾客,为寓沪书画家提供帮助,对早期海派绘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扇庄、画店、装裱店、书画会、展览会等彼此交织,相互促进,形成了完善的书画体系,推动了海派绘画迅速崛起。
在海派绘画发展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博古花卉、时事新闻及反映现实的新题材,也涌现了虚谷、任伯年、吴昌硕、黄宾虹等一大批名家,他们不拘于一门一派,吸收众家之长,融合贯通,开拓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人绘画风格,因此海派绘画名家辈出。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一批海派画家走出国门学习西方绘画,或主动将西方光影、水彩等技法融入传统国画,形成了海派绘画中西融合的典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