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功劳为什么经常算在上司身上?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大家都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都是伟大的华裔科学家,他们有长期合作搞研究的经历,然后又一起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但他们对于获奖谁的功劳更大呢?外界一直众说纷纭,也没个结论,两人也一直心存芥蒂。1962年,《纽约客》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暗示当年诺贝尔奖是李政道起了主要贡献,杨振宁起的只是辅助作用。经过这篇文章后,这俩人的矛盾就公开化了,两个人就彻底绝交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7527/8a359f161f87b8b4.jpg)
那么,这个功能到底是属于杨振宁,还是李政道呢?在公众看来,尤其是在科学共同体看来,这个领域属于杨振宁。所以,功劳就是杨振宁的。
事实上,在1946年两人初遇时,杨振宁读博士第二年,李政道才刚念大二。当时杨振宁的水平很高,也颇有建树,而后者还只是初出茅庐,虽然后来李政道成长很快,也完成了不少研究。
但是,李政道但凡有些分量的文章,都是和杨振宁合写的。如果你读过研究生你就会知道,你和你的导师合写论文,就算你的名字排在前面,学术界还是只认你的导师。
这就好像问,iPhone是谁创造的?大家都会说,是乔布斯。虽然乔布斯既不懂计算机程序代码,也不懂电路和通信技术,但我们认为iPhone就是他发明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7527/290850c16dbee5cd.jpg)
再比如,特斯拉电动车是谁创造的?大家又会说,当然是埃隆马斯克。虽然马斯克也不懂电动车研究相关的技术细节,但我们普罗大众就是这么认为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7527/349c56b47b46be33.jpg)
再比如,公司的营销总监与下属探讨营销问题,下属提了一大堆的营销建议,总监非常受启发,将下属提议的方法推广使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果年底核算绩效提成,你说这功劳应该算在总监头上,还是下属头上?稍有社会经验的人都知道,不管怎样,最后功劳还是算总监的。
类似的,战场上也一样,打胜仗的最大的功劳就是指挥官的,绝不会是英勇奋战的士兵的。
回到最初的问题,认为领导在跟下属抢功劳,这种看法本身就是错误的。
两只狮子看见一只羚羊,为了争夺而大打出手,这叫“争抢”。
一只鸬鹚抓起一条鱼,然后被渔翁捏着脖子把鱼吐了出来,这不叫“争抢”,叫做“收获”。
![](https://img.haomeiwen.com/i2837527/3ffbf7b7871acb51.png)
只有双方实力相仿才能叫“争抢”,否则只能叫“收获”。领导并不是在争抢你的功劳,而是在收获你的功劳。下属只要还在领导的领域之内工作,他的所有贡献和声望都将被他的上司合理地“收获”,因为这个领域属于上司。
那如果你也想获得自己的贡献和声望,应该怎么办?要么随着能力的提升,将上司取而代之,要么干脆开拓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域,并持续努力地作出贡献,那么外界将会公认这个领域的贡献和功劳都属于你。
时间,会给你期待的公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