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听说这部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是本世纪最具影响力和最有价值的小说。陈忠实,贾平凹,莫言的成功都借力于这部小说的影响。
所谓魔幻主义就是把其他人发生的事或很多人发生的事集中到一个人头上写,比如说一个人得过所有的病,但是他还活着。还有按逻辑夸张虚幻出来的事,比如说近亲结婚,生下来的是蜥蜴或者是猪八戒。
我读西方的文学作品比较少,以前小的时候读过《马克·吐温传》,现在又读了《百年孤独》,感觉都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不痛不痒的叙述,言词也没有太多优美华丽的。而读中国文学作品时,总感觉有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和优美华丽的言词。
小时候读过雨果的《给布特勒的信》,其中有这样的段落: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亚洲文明的剪影。”
觉得其中有几段用词比较贴切华丽,就以为西方的文学作品都这样写得很好。到如今又读了一些其它的西方文学作品,感觉言词多粗糙夸张,仅有苏联时期作家的叙事长诗,却给了我言词华美的感觉。
西方小说的文学手法,主要是叙述和断续描写。而东方的文学手法,主要是具体场景描写,和人物心理及动作描绘及有代入感的对话,极力再现或把你带到所描绘的那个场景和人物活动环境中。如《史记》,其中的人物对话就能把你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
而读西方的小说,比较困惑的就是其中的人物关系,读一遍有时真的很难搞懂其中的人物,谁是谁的爹,谁是谁的妈,谁是谁的叔伯,兄弟姐妹都是谁?根本不像读东方的文学作品这样清晰,这因为也许我们不是西方人的原因吧。
《百年孤独》这部小说快读完了,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小说中的鲜活的人物形象留在我的脑海中。用词粗糙夸夸其谈的叙述,比如一直下了四年的雨,之后一直十年的干旱。不太贴切的比喻,真是牛皮过吹,火车过推。
《百年孤独》读完最后,也才能明白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图。作者并不在乎你要不要记住里面的人物形象,不是要表达作者要赞扬的和要批判的那类人,而是站在更大的高角度,揭示整个人类的弱点。这是带有某种哲思的作品,角度比一般的文学作品高出太多。创作手法与《红楼梦》有得一比,《红楼梦》借家族兴衰影射封建社会的兴衰;《百年孤独》用某地家族命运警示人类命运,而其中的人物“奥雷连诺上校”带领自由革命派影射的应该是“格拉瓦”领导的斗争。这与一般的只带来小情怀和艺术欣赏的文学作品的认识高度根本是两码事。
读完这部书,我的感悟如下:一群有着守着自己固执或偏执的随性的人群,奋斗,争斗,衰败,新生,偏执依然存在,徒劳,败落,最后毁灭。政府和反政府主义者的斗争和互相伤害的毁灭,每个人都只为满足自己的精神渴求需要,好象是固执和偏执及随性最终毁了他们自己,好象要揭示出人类生命历程相对于自然及地球或宇宙的最后宿命,下一次地球循环出的可能不是人类这种生物。
这好像是人类的组织形式和偏执思维早就注定了的宿命,作者以此给人类带来警示,这可能也就是这部书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原因。
但今天,地球上人类各政治团体的偏执和争斗依然存在,可能最终损毁的仅仅是人类自己。而地球嘛,换个物理状态继续存在,生命,就难说了。
所以,请我们理解莫言和他的作品吧!虽然我们的很多作品也一直在歌颂生命,但在这种歌颂的氛围中,我们缺乏对危机的思考和对更大的整个地球生命生存危机的警示。我们的很多作品往往只满足于一些小情怀和艺术欣赏,只为满足一点精神渴求需要。我们缺少引发民众思考的深思类作品。
简单来说,写小说有两种角度,一是借小说表达思想观点,引出思考;一是简单的讲故事只为娱乐。表达思想观点的,即使文笔差点,但也是有深度的。简单只讲故事的,言词再好,也仅仅只是娱乐!
现在,地球人类已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割不开,就得容得下!割不开,又容不下的话,结果就可能是互相争斗而毁灭!每个人都有意识的思考人类的明天的话,那么人类就可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灾难。这也是文学作品的责任和使命,文艺是多姿多彩的,我们不仅要有这样的,还要有那样的,花开各表。
以后不仅东方要不败,还要东西方联合不败,延续地球文明光辉,中华民族责无旁贷,任重道远。因为中华民族有光明的心态,有敬重生命,言行一致的和平之心。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我也发表一下看法!看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确实也带有一些西方的政治偏见,仿佛西方的政体很完美似的,然而西方的政体也是有很大缺陷的,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否定诺贝尔奖的所有。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总有一些共同的普遍的诉求和需要。诺贝尔奖是面对全世界的,所以有其普世的统一的取舍标准,这个标准应该包含了全世界各国和不同政体之间一些共同的,对人类和个体生命有益的内涵。不管是东方西方,都应正视自身,看清自身的缺点,才能趋利避害,健康成长。而不是互相攻击!我们是中国人,也是世界的人,是地球人。
总结一下诺贝尔文学奖的选取规律:
一、站在人性的角度写成的文章。如之前英属殖民地的印度泰戈尔,还有差点得奖的沈从文!
二、尊重个体生命,符合章显平等、自由精神,弘扬生命的能量。
三、不要只为政治服务的倾向化的作品。
还有一个从人性角度批判洗涤灵魂的很民族不政治的鲁迅,都是符合诺贝尔文学奖的取舍标准的!
而有些人说,我们中国博大中精深,他们不屑看西方这些!从林则徐开始,就教我们睁眼看世界,但我们很多人还是在潜移墨化的坏习惯的惯性下一直沉浸在“天朝上邦”的梦幻中,无知的“夜郎自大”,只知道有自己,而不知道看周围,不主动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事物,这种不良思想意识让我们在近代吃了很大的亏,让中华民族几乎坠入深渊。我们古代就有探知世界的老道哲思,西方早早翻译过去影响促进他们的思考探索意识,而反被我们扔进古董堆中,却把一个自高自大自嗨的儒仪奉为神圣,给中华民族的意识形态造成了长久不良的影响!
存在即有理,忽视往往伴随着傲慢和偏见,回避很多时候是心虚之表现。正视任何存在才能更好的了解,不让我们自己那么无知。我们不仅要发掘传承我们优秀的文明精粹,还要放眼世界,汲取优秀的养分,使我们能够健康茁壮成长。不管是科技,文化,还是政治和经济,我们都要正视我们周围的存在,主动去了解,关键时候才不会因无知而被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