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长期专注一直都是我们所追求的,因为这样确实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并且把所有的精力都集中于一个点上。
不过,这本书和《稀缺》都谈到了:过度专注所造成的稀缺心态会使我们变“笨”,因为人的心智带宽是有限的。
稀缺心态
这种“笨”更多的是体现在正专注的事情以外,在这些事情上我们总是显得缺乏耐心、目光短浅,无论行动力、自控力、反应速度,还是智商表现都比较差。
比如源于金钱的缺少,一直专注于省钱,长期吃剩饭或不健康的食品,久而久之便得了胃病,而这将会花更多钱;
比如源于金钱的缺失,一直专注于挣更多钱,每天都忙于在外奔波,从而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
比如源于对快乐的缺失,一直专注于刷抖音,根本停不下来的那种……
因此,可以发现,任何能制造压力的事件都会挤占我们的心智带宽。只要我们的注意力被某一个巨大的事物吸引,我们就有可能进入稀缺状态,进而降低心智带宽,做出不明智的行为。
当然这并不是说专注是不好的,只是说这种专注要以不损害我们的长期目标为前提。
实际上除了科学研究、方案研讨等极具创造性的活动外,大部分的场景都用不到极度的专注力,专注到茶不思饭不想,专注到晚上睡觉时还在思考等等。
书中对于怎么打破稀缺心态,也给出了五个自我觉知方面的建议,如下所示:
1. 保持环境觉知,理智选择
为了在压力环境中尽可能保持较大的格局和远见,我们就需要运用高级元认知能力保持对环境的觉知。(说白了也就是对自己的想法进行批判思考,理性至上)
2. 保持目标觉知,少就是多
必须得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才能免于盲目奔波,才能让自己从忙碌中解脱,才有时间使用心智带宽审视自己,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到最重要的事情上去。(目标式思考)
3. 保持欲望觉知,审视决策
脑子里存在大量任务和念头的时候,往往是我们行动力最弱的时候。所以保持对欲望的觉知,及时地审视它们,是清理自己心智带宽的好办法。
4. 保持情绪觉知,谨慎决定
不要在最兴奋的时候做决定,也不要在最愤怒的时候做决定,尤其是重大决定。
5. 保持闲余觉知,自我设限
适当的闲余是我们应对压力和意外的宝贵资源,但是过多的闲余也不是什么好事,这会导致欲望滋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