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将传奇——李光弼

作者: 身在白云外 | 来源:发表于2018-03-10 15:35 被阅读142次
    名将传奇——李光弼

    01

    唐至德二年,即公元757年,河东,太原。

    城内,静寂无声,城外热闹非凡。安禄山的叛军在离城不远的地方欢宴。席前有一土台,土台上的艺人浓妆艳抹,一小丑作唐朝皇帝的扮相,不时地倒地打滚,引得众人哈哈大笑。而座中笑的最欢的就是围城叛军的主帅史思明。

    史思明领安禄山令率十万大军已围城多日,无奈太原城城虽不固,但守将却顽固,他不但不降,还拆了城中居民的一些房子做了不少擂石车,防守甚严。史思明一时无法,于是在此摆席,并让艺人演戏嘲笑羞辱唐帝,用来削磨守城将士的意志。

    史思明回头喝了一口茶,当他扭头再看戏时,却大吃了一惊,只见刚才还彩衣飘动的土台上尘土飞扬,等尘土散去,那些表演的艺人竟然瞬间同时失踪了。

    史思明忙跑去看,原来台子中间有一个大洞,那些艺人们都消失在了大洞中,他立时明白,这是城中唐军使的坏。好悬,这要是挖到我的中军帐……我的个天。他赶紧命令部队把营帐后移,离城远一些。

    02

    史思明气疯了。可城中的守将李光弼却笑了。

    李光弼,营州人,他的父亲本是契丹酋长,武则天时入朝,官至左羽林大将军。李光弼为人严肃坚毅,有谋略,擅长骑射。因打败吐蕃、吐谷浑的战功,他升任为云麾将军。

    安史之乱初起时,郭子仪很看重他的才干,把他推荐给唐肃宗,唐肃宗令他来守河东。

    李光弼看到敌军退开,就又悄悄地在敌营下挖坑布陷。他先假装说要投降,到了约定时间,他让将校秘藏兵刃出城,很像是去投降的。史思明大喜,带着部队大摇大摆地来接,一下子有几千人陷入大坑,城上击鼓呐喊,城中骑兵尽出,一番砍杀后,史思明损失了上万兵马。

    正在这时,史思明接到安庆绪派使者送来的信,信中说安禄山病死,要史思明回范阳去。于是,史思明把围城部队的指挥权交给手下大将蔡希德,他自己回去了①。

    李光弼闻信,组织敢死队出城,蔡希德大败,七万军队被灭,他本人跑了。

    李光弼又接连收复了清夷、好畴、大横关。因功受封司空、郑国公。

    名将传奇——李光弼

    03

    乾元元年(758),李光弼进京朝拜,皇帝令朝中四品以上的官员都到郊外去迎接他,升李光弼为侍中。

    在相州围攻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时,因鱼朝思捣乱,致使战役功败垂成。李光弼回到太原。

    后唐肃宗任命李光弼代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不久,又任天下兵马副元帅。

    乾元二年(759年),史思明以弑父之名杀安庆绪,自立为帝,国号依旧为大燕。

    04

    在之后的几年间,李光弼与史思明鏖战于偃师、洛阳一带,他从来都是以弱敌强,因为形势久危,他老是把一把刀放在靴中,他说:“作战是危险事,我位至三公,不能被叛军活捉,万一败了,只有一死以谢陛下的信任。”

    上元元年(760),李光弼受封太尉、中书令。在怀州,他又一次打败了史思明。

    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被自己的儿子史朝义及部将所绞杀。

    宝应元年(762年),李光弼受封临淮郡王,收复许州。

    广德元年(763年),史朝义连吃败仗,穷途之际,于温泉栅自缢。夏四月,李光弼擒叛将袁晁,浙东平定。“安史之乱”基本结束。

    05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立功最多,和另一位功臣郭子仪名望相当,当时被世人并称为“李郭”。但他为人耿直,为当权的鱼朝恩和程元振所忌,这两小人经常筹划诬陷他。

    06

    广德二年,即公元764年,李光弼于忧惧愤怒中去世,年仅五十七岁,部下将士用他生前赠送的布绢给他办了丧事。唐代宗赐其谥号“武穆”。

        注释:①  《新唐书》的说法是史思明怕打败仗,所以回去了。我认为不确,虽然史思明不敌李光弼,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堪,所以本文取《资治通鉴》的说法,他这一次脱离战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年初安禄山的被刺杀事件,他急着要回去处理。

    名将传奇——李光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名将传奇——李光弼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dvv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