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IP、IP电影?
近年来,IP热潮席卷影视行业,较为人们熟知的有赵薇导演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爵迹》等等,以上IP电影均改编自热门小说,那么IP和IP电影究竟是什么呢?文化产业中的IP,即为知识产权,指的是包括文学作品、动漫、影视、玩具在内的素材版权。而IP电影指的是在资本的运作下,将在网络广受欢迎的IP项目资源改编成为具有互联网基因的网生代电影作品。这话说的有点玄乎,那么我们不妨从互联网IP电影孵化的具体做法中看看IP电影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互联网IP电影孵化具体做法
目前的IP孵化产业给予草根原创者绝对数量的平台和机会。
在IP孵化的前期有以下玩法:
(1)创作前:平台帮助指明创作方向。如原创者基于平台给出的具有商业前景的主题进行创作。
(2)创作时:平台帮助IP商业化改进。如版映科技的“众创部落”,平台分析IP特点并匹配对应UGC用户互动进行内容发酵,提供二次开发空间并满足市场需求。
(3)创作后:平台发掘已完成的IP。如腾讯的“青葱计划”和蓝海创意云的“百万创意创业大赛”都是以比赛的形式聚集了大量草根原创IP,并从中选出优秀IP进行后续的大力扶持。
在中期,确定IP后想要制作成IP电影则需要进一步的改编,这时往往会根据大数据用户喜好进行精准画像、参照消费者或者商业需求进行作品的调整,这是市场逻辑与文化诉求之间相互碰撞与妥协的必然产物。互联网首先在创作时的应用就很好地降低了IP改编的成本,并在大数据分析上解决了IP的商业化可行性问题,此外,平台聚集大量优质改编人员,优化IP配置。
在IP电影完成之后的孵化后期,平台除了借助多方媒体进行互联网营销外,还会连接资源帮助IP生产游戏、玩具、图书等周边产品,电影的传播助推周边产品的价值拓展,而周边产品又是电影的价值延伸。
“IP热”下的冷思考
根据上面的介绍,当IP孵化与互联网融合后,我们能够看到更多丰富优秀的产品出现在大银屏上,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多元化需求,这是天大的好事啊,但是请不要忘记,商家永远不做亏本的买卖。时下互联网公司纷纷进军电影业进行资本运作与IP电影背后的经济价值和发展空间密不可分。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原因。
(1)粉丝经济时代到来:粉丝对于IP作品的狂热消费不仅仅出于粉丝文化想象的满足,也是情感粘性的爆发。
(2)版权机制完善:全版权的运营更够开发IP的更多潜在价值,版权机制的完善也为IP的商业化运作创造更多可能。
(3)轻IP的资本高转化率:国产电影大都为轻IP,不像美国好莱坞的英雄系列具有很厚重的价值观,轻IP本身大大降低投资风险,并可短期内完成资本套现。
找个好IP,就算拍不出的东西不如人意,没事啊,有大把的粉丝捧着呢,投资风险小,来钱快,做不做?当然做,不做这个做什么?还去指望原创剧本缺乏的市场么?做IP电影,照样杀出一条血路,这就是当前IP电影的资本逻辑。
比如以最近大热的《微微一笑很倾城》为代表的网络小说电影IP,其内容大多为“空壳开发”式的概念炒作,并没有进行实质的文化内核开发,只为迎合粉丝经济,颇有以“IP开发之名”行资本之实的味道,与好莱坞电影中的美国队长、蜘蛛侠、蝙蝠侠等具有生命力的超级IP相去甚远。资本推动的商业化产品与遵循了一条以文化产业运作来达到经济获利目的,继而在国际范围内完成意识形态传播的方式对比,高下立见。你说我也尝试过拍具有文化底蕴的电影啊,但是《黄金时代》、《太平轮》这等耗费数年之功创作的好片并没有获得票房预期,甚至在某些泛娱乐的IP电影的泛滥之下,《百鸟朝凰》的编剧以下跪这种方式寻求观众,真真可悲可叹。
是的,具有文化价值却没有受众的IP电影诚然获得不了成功,在90后95后当道的时代整体的文化都有向泛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尽管目前我们改变不了受众的主体喜好,但是我们可以尝试着找到一种平衡。IP电影的理想开发状态便是在受众的口味中找到合适的传播和民族价值观的切入点,如《孙悟空之大圣归来》、《滚蛋吧,肿瘤君》便一举获得成功。而在目前互联网IP孵化的产品中,在IP创作时引导传播文化价值的做法还少有看到,在创作时便增加IP的商业化价值走的是一条捷径。只是具有商业化价值的产品改变不了中国正处于落后位置的文化产业,也只会放纵资本运作下的烂片继续猖獗。
结语
真正的IP是可以永久存活的,中国目前的IP不能叫做IP,只能叫品牌。品牌具有生命周期,到了一定时间会死亡,但IP不会。所幸的是中国目前的IP行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它允许试错,希望在日后能够看到更多宣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内核的IP出现并将中国文化带向国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