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8年7月21日,首发于简书。
最近在潜心钻研茶叶和饮品行业,以及此行业内国内外品牌的对比。
读了很多的书和文章,也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可以拿来讨论的观点,作为阶段性思考,在这里记录下来。
这些思考也许会稍显零碎和跳跃,但是一定也蕴藏着一些值得发掘的Big idea,或者值得继续深究的微弱火花。
品牌和品种
对于品牌的认识,其实我们整个国家都是稍微迟一些的。说起来能称得上百年的品牌和企业(企业本身就是一种品牌的存在形式,而绝非品种),可能一两只手完全够数了。但是单说高科技企业,日本,美国和欧洲的品牌(企业)就数不胜数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的品牌如此少?
可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私有化的意识培养的非常的晚。或者说,我们其实不太能分辨的清楚到底什么是品牌,什么是品种。
就拿茶叶举个例子,其实我们国家真的算是茶叶大国,数得上来的就有十大名茶:比如西湖龙井、普洱、铁观音等等。但是这些作为区分茶叶产地的种类,并不算是任何品牌,顶多算不同品种。比如我家有一片茶园,种的茶叶是铁观音,我隔壁老王家也有一片茶园,也适合种铁观音,我们两家的茶叶在市场上基本上是没有任何区分的。哪怕我们家的茶叶都会清理干净,做成标准包装再拿去卖,但是这种在“品种”区分之上的工作和附加值并没有被体现。

类似的情况,在加州的纳帕山谷,遍布着各种葡萄园。其实因为地域特征几乎完全一样,各个葡萄园庄主种植的葡萄也几乎是没有大的区别的。但是每家庄园几乎都会有自己独特的葡萄酒品牌。这些多元的葡萄酒品牌各自稍有不同,有的是在甜酸程度,有的在酒瓶包装。这些品牌纷繁的盛况,才作为集合体成就了纳帕山谷作为世界几大葡萄酒生产胜地的品牌。而这种通过每家每户经营品牌造就的集群的品牌优势,对本地的任何一家酒庄都是一荣俱荣的。
各庄园主用同样的葡萄做不同品牌的葡萄酒,这其中葡萄和葡萄酒的关系,就是种类与品牌的关系。
品牌凝聚价值

品牌代表着对于产品独有附加值的私有化。
这种私有化事实上并不是对某种茶叶品牌的独占和稀释,恰恰相反,这种私有化更能延续某种茶叶品种的生命力和多元化。
我们对普洱的认识,似乎只有生普洱是没有发酵的,熟普洱是经人工发酵过的,对胃很温和,适合饭后或者下午之后饮用等等。但是普洱和普洱之间,不同品牌之间的普洱似乎没有任何人去谈论。以至于在选择茶叶的时候,似乎全天下的普洱都是同一种茶。
说到这里需要再讨论一下为何私有化,品牌化对整个市场的价值提升更有帮助。
在我们国家建国之初,全国所有的土地都是国有的。也就是说没有所谓私有土地这一说,更不存在私人“租赁”的概念(某一时段内的私有化)。那时候全国的土地,无论资源好坏,是否靠近水源,是否在城市中心,都是均质,没有区别的,也就没有价值区别。但是如此带来的问题,就是民间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活动,其中首当其冲的原因就是土地以及土地上所有的物品都没有交易发生的环境,因为没有能够可以标价的物品。没有价格,就无法交易,没有交易,就没有物品或者货币交换的行为,民间的经济活动当然也无从谈起。
但是,当国家开始把土地分到各地政府的手上,并且给与一定期限的私有属性的时候,瞬间民间的经济活力就被激活了。因为显而易见,地段好的地方的土地因为想要拥有的人多,价格自然扶摇直上,于是出现价高者得的情况。而因为土地的成本变高了,这篇土地上需要开发的产品自然要更好,才会再次卖(租)个好价。
土地是如此,其他拥有价值属性的产品亦是如此。数字货币其中一项革命性的发明就是通过私有化来确权,无论是一件物品,一项服务,甚至不同人的一段时间都会有可交易的价值。这就是私有化能更好提升整个市场总价值的原因。
“产品”的“场”
一个品牌想要能代表一个产品,甚至发扬光大一个种类的产品,除了做好具有物理属性的产品本身,“产品”这个综合概念同样包含的,还有产品的“场”。
这个产品的“场”不仅是指我们做好茶叶,然后放在货架上就万事大吉了。我们还要考虑产品的使用场景,使用工具,使用流程等。营造了足够方便,足够舒适,足够有吸引力的场,才会让产品更加完整。

作为世界上三大饮品之一的茶,其实一直都不缺各种各样的茶具与之相配。但是跟兄弟饮品咖啡比起来,茶叶的种类和饮茶的“场”都更远离我们的生活。
咖啡豆作为咖啡最原始的状态,其实是不能直接饮用的。但是有了咖啡粉研磨机,有了速溶咖啡粉,咖啡的消化场景就变得简单了很多。我们只需要一壶热水,一支盛放咖啡粉并且可以过滤的容器,一只马克杯即可。冲泡咖啡的过程需要的器具简单,美观,一个人可以轻松搞定。同时,和咖啡配在一起的小食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几片软饼干,一个芝士蛋糕,这些小甜品配着苦中带甜的咖啡再美妙不过了。
但是这些美妙的故事和场景难道自古有之么?其实也不是的。很多咖啡和茶的饮用方法,甚至盛装咖啡的器皿,都来自宫廷或者皇家。这一群社会精英们绞尽脑汁设计出好用美观的器皿,并通过绅士优雅的行为来行进这一品茶/品咖啡的过程。这就像一部使用指南,通过丰满的故事情境来强化和丰满了“咖啡”这种从非洲或者南美的咖啡豆里提炼出的饮品在我们生活和人际交往中的角色和重要性。
好的产品,背后一定有好的故事,有精致的工具,有美妙的场景。
网友评论
但我还想跟你聊聊,你提到的“品牌”和“品种”。我觉得在研究这两个问题之前,是否可以先考虑另外两个与之相关的问题。1. 是否所有东西都可以被冠以一个品牌,使其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2. 是否所有东西都可以按照品种划分?
你举了一个茶叶的例子,我觉得这个例子很有思考和讨论的价值。中国茶叶,为何能够传承千年还仍旧为人所喜爱和赞颂。它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精神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应当对中国的茶叶和茶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再作思考呢?它可不可以按种类划分?可不可以拥有自己的品牌呢?
说到这,我多嘴提一句国外的红酒。我认为也是个有趣的论证。你可知国外的众多红酒都有自己独立的品牌,而品牌大多以酒庄的名字命名,酒庄又以葡萄品种命名,葡萄品种又以产地命名。我说这个什么意思呢?就是,归根结底,像茶和酒这类饮品,其根本还是以品种划分。传承千百年,人们记住的以及口口相传的还是它们的品种和产地。
打个比方,你有一个茶叶的品牌,叫“禅茶一味”。我呢也有一个,叫“行云流水”。咱俩主打都是大雪山,同样的品种,同样的产区,只是品牌不同。若干年后,人们再聊起喝茶,依旧是红茶绿茶乌龙茶,依旧是祁门龙井武夷山。品牌做的再响亮,其独有的文化底蕴能驾驭的了产品本身的文化底蕴吗?我们可以做成百年老字号,但你不能忘了,我们的产品早已传承了数千年。
这是我的观点,希望你看过之后,有什么疑问和想法给我留个言,咱可以聊聊。
商家不敢创新来自买家不敢试新,就是我们品牌少的一个原因吧。
另外能想到的:品牌都是通过历史传承来树立起来的。中国之所以少有品牌,还源自于中国人普遍缺乏沉浸下来做事情的勇气和耐力。品牌的铸造是需要经年累月的重复和微创新,需要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十年树木,百年树品牌,在当今浮躁的社会里,只会生成激进的企业,而不是有影响力的可以传承下去的品牌。
好在中国现在也在和国际接轨,正有越来越多的社会精英人士愿意参与到品牌建设中来,甚至洋为中用,尽力地拔高中国品牌的世界地位,相信一些东西可以赶上,一些东西可以超越。世界正融合在一起,有什么东西还可以割裂开来看呢?
如此说来,倒不必焦虑不安,人类的历史,每一天都在改写。
国人传统文化过于美化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使得新生代的社会中流砥柱在面对世界资本至上的价值洪流,有点不知所措。“品牌”这种抽象的东西,甚至是独立于产品本身存在的有生命力的价值体,可能凝结着一个庞大企业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服务输出,态度输出,品质输出等等等等。
你这个话题让我想到了现在特别红的“个人品牌”的打造话
题。个人品牌最简单的生活中例子可能就是网红,如何找到闪光点,准确的抓住这个点,并以此为基础发散出网状的立体的品牌认同,品牌受众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