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关于金融类的新闻,一是河南村镇银行的问题,二是烂尾楼停贷的问题,作为一个普通的吃瓜群众,对于这种新闻,我们只能看到表面的问题,或者只有切身体会的直观反应。
从学校里走出来,一脚踏入社会的涛涛洪流时,没有感受到洪流的冲击,一是因为个人没有搏击的愿望,二是身处的小城镇,可以称得上是避风港,再大的风浪也能躲得过,因为它太小了,小的几乎可以从地图上忽略,当时,入职银行后,银行高大上的形象立马跌到地板上,也许这是一家农村金融机构的缘故吧,平时都是与农民打交道,所以形象上也没那么讲究了,但二十年后,形象大转变,在每个乡镇上也属于比较著名的建筑标志。
当时年轻,面临着购房,无知者无畏,在没有积蓄的前提下,就加入了购房的汹涌大潮,正式进入了房地产的快车道,周围的人都在互贺乔迁之喜,每个人都从无房到新房、从旧房到新房的生活转变,收入也与房价一起跨入上升的通道,当时,基本上是一场社会大狂欢,房子买完了之后,大街小巷的车辆变得越来越多,豪车也不是稀罕物什,2008年金融危机时,我们还担心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事实证明,我们这个小城是避险的绝佳地带,啥事没有。只是周围的担保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的生长出来,我们当时很纳闷,它们成立的环境是多么宽松?才达到了这种疯狂的模式,担保公司与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利益绑缚在一起,进一步加速了贷款资金的流出,且流出的方向应该是更加集中,注定的结果是进入房地产企业。2008年的经济平稳过渡,且再次扎翅起航,以房产企业为龙头,其他企业也进入了扩张腾飞的阶段,这个小城里各个企业都红透了半边天,我们这种农村金融机构也成立了公司业务部,足可以看到这块蛋糕的诱惑,但风险始终都在,只是有人能提前算出来,有人则看着眼前的利益,顾着屁股下的位置,保卒丢车,于是公司业务部为银行带来红利的三四年里,同时也累积了足够大的风险,把小银行拉入坑里,如何跳出来,那就是后话了。
当一个个烟囱不再冒烟之后,最后的希望,都寄托在了房地产上,让一头老牛,继续拉磨,也是不得以而为之的事情。毕竟这个小城,没有什么高端的技术产业,所以只能依靠这种劳动密集型、且技术含量不高的产业,带动人民谋幸福。
还有一个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的现象,那就是金融机构的不断入驻与扩张,各种金融机构以其极强的残酷竞争力,争抢着各自的地盘与资源,资金的不断涌入社会这个大桶里,物价哗啦啦的涨,而收入刷刷刷的降,于是人们有点钱就找稳定、高收益的投资渠道,银行的高收益存款成为了首选,但银行单靠贷款是无法赚取高收益回馈客户的,只有与第三方结合,进行高风险的投资才能获取,于是客户与银行、第三方就这么结合了,以存款的名义开启了风险投资。
昨天,和一位在房地产工作的亲戚聊天,他说,他们开发的房子卖出的很少,且其他的楼盘也遇到了问题,我一愣,哦,“新闻”这么快就来到了身边,好吧,看起来,一次触底是不可避免了。
重建是建立在摧毁之上,但愿这一切都是好的或者更好的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