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传略】49 徐爱:王阳明的代言人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2-10-27 19:35 被阅读0次

    徐爱深得王阳明的信任和倚重,在不少情况下,他都扮演王阳明代表的角色。

    正德九年,王阳明的小舅子诸缉请王阳明题书书斋名并作序,王阳明手书斋名“宜斋”后,即托付徐爱代写序文。

    正德十一年正月,同年进士、南都刑部郎中郑瓛(字信卿,号思齐)外放任岭南高州知府,王阳明作饯别诗《春江别思》,并嘱徐爱作序。

    郑瓛在职其间,官声卓著,不少人为他鸣不平,认为高州地远而差小、民朴而近夷,不足以发挥他的才华。徐爱则在序文中指出,这正是郑瓛的用武之地,既可富之,又可教化之,不破其朴而培其心,回仁让之化。君子能够移风易俗,而不是被当地民俗改变自己的本心。

    薛侃(字尚谦)要离开南京,前往北京参加春试,其临别赠序也是由徐爱执笔的。

    薛侃在王阳明弟子中属于表现非常出色的,徐爱对他的评价是质朴而美全,是王阳明的坚定追随者,而且所有所成,在他的身上很难找出可以议论的问题,而且正如他的字“尚谦”,他为人非常谦逊,非常希望别人给自己指出不足,并加以改正。

    所以,徐爱就从自身的学习经历出发,谈谈自己的体会,与薛侃共勉。

    徐爱说,人性本善,邪恶来自外部,为善作恶都在一念之间,治学的功夫其实不难,也没有特别的方法。他曾经认为自己禀性柔和,不可能做出什么大的坏事,觉得很开心,所以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哪知时间一长,才发觉私欲不知何时已经萌生,对此感到忧虑,因此在治学上没什么进步。

    现在反省总结,觉得世人容易忽视的痼疾有二。一是文字,治学离不开文字传承,但专攻文字,就会失去本心;完全忽视文字,则不利于提升智慧;二是功名,功名的特征就是张扬,事国事亲都是如此,君子一心只为功名,则有违初心;但不追求功名,也不利于修养德行。

    把握好文字和功名问题上的尺度,是每天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为此写了一首歌,时时时时悲吟以自警。其词曰:

    雕虫之技亦可爲,楚汉后天谁是非?譬之蔓草根已培,失今不除蔓将滋。蔓草难图况心兮,心兮心兮老空悲,人生一死不复回。

    陆澄(字原静,又字清伯)也要赴京参加礼部春闱,同学们议论说,陆澄刚来的时候,意气风发若蓝天白云,侃侃而谈若江河奔流,现在却显得安静沉默,不自满,端庄有礼,气定神闲,前后大相径庭,可见其进步很大。

    也有同学说,陆澄刚来的时候,一个月才来听先生一次课,然后十天一次、五天一次、两三天一次,然后搬到先生家附近居住,最后就和先生住在了一起,从早到晚侍候先生左右。亲近权贵,更容易提高地位;常去集市,在做生意方面就会有所得;而陆澄选择亲近老师,可见他的学问一定进步很大。

    陆澄却说,自己亲近老师,从茫然到开心、进而怀疑、惊愕,最后恍然有所悟。但随后又不知如何更进一步,就像逆水行舟,感觉自己又退步了。

    王阳明评价说,陆澄说自己退步了,以此自我激励,这是好事;同学们称赞陆澄进步了,把陆澄作为自己的榜样,这也是好事。但是,当说自己退步的时候,如果随之志意消沉,那就真的会退步;看到别人的进步,如果自己气馁了,那么就不会有进步。进退之机,一定要谨慎把握。

    徐爱也作了一篇《送陆子清伯行序》。

    他回顾陆澄拜师的经过时说,有朋友告诉徐爱,陆澄为了科举登第,废寝忘食,不耻下问,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像他这样专一又谦虚的人,真是不多。徐爱却说,太可惜了,这种精神为什么不用在求道上呢?

    朋友问徐爱,求道有什么好处呢?阳明先生写了篇《朱子晚年定论》,引来多少非议,人们避之唯恐不及,陆澄怎么还会来找王阳明呢?

    徐爱却说,陆澄一定会来找王阳明。专一经典而不能达道,则没有意义;对人谦虚而不能明道,必然反躬自省。只有克己,才能做到真正谦虚;只有凝神定气,才能做到持久专一。时机到了,陆澄一定会来。

    后来,陆澄过来上门问学于王阳明,并拜在阳明门下。

    陆澄深有感触的说,道果在我,何事外求?学果在独,何事博取?不知天地人合一的道理,就不可以言理;不知理,就不可以言性;不知性,就不可以言心;不知心,则不可以言知;不知知,则不可以言行;不知行,则不可以言学。所以说“维天下至诚,爲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徐爱对陆澄说,您懂得了大道的根本,理解了治学的要旨,但是充养本心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坚守本心需要持之以恒。所以,古之圣贤,独立而不惧,遯世而无闷。让我们一起保持宽宏坚毅之心,融所知所行于一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王阳明传略】49 徐爱:王阳明的代言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fot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