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天赋异禀的人一样,李白的人生从开始就充满了神话色彩。他的母亲梦到太白星,然后生下了他,此其一也;他在少年时期,曾梦到笔头生花,自此“下笔如有神”,此其二也。所以李白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通晓五经,可谓“天才赡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才气侧漏的意思。
天才李白自然不会走寻常路,科举那种是个学子都走的路子,压根没有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他追求的是投诗献文,干谒权要,从而一鸣惊人。这条路如今看来也不够清高,然而我们的李白走的却如此从容,想来看中的便是其与众不同的特点。
同时,李白不甘心做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青年李白崇尚的是“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侠客生活。背着一把剑在蜀地游历,“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颇有“任侠”之气。同时,李白广交朋友,挥金如土。据他自己说,东游扬州不到一年,散金三十万。不管是杀人如麻还是挥金如土,我都觉得这个吹牛的李白如此可爱。
通过多年努力,李白终于名动京城。42岁的时候,李白应诏入长安,得意忘形的他,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名句。读着这句诗,我们似乎能看到狂喜中手舞足蹈的诗人。再想起他在失意的时候高呼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一个真性情的李白走入我们的视野。
狂放也是李白的一个标签。他蔑视王侯的诗句很多,但都不如“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一句来得有画面感。所谓权贵,莫贵于王。然而,李白连天子都不放在眼里。看吧,面对他的召唤,高贵的诗人理都不理。然而再一品咂,又有了另一番滋味。既然“平交王侯”,又哪来的“天子”哪来的“臣”!装的如此明显的李白,是不是和青春期故作成熟的孩子一样让你觉得,故作的背后,也是一种难得的真呢?
据说李白在长安的时候,也从来不按常理出牌。“曾令龙巾拭吐,玉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从君王到贵妃到权臣,一个个都被他消遣得灰头土脸,闷气暗生。最后,他还傲娇地请求“还山”。丝毫不给上位者面子。
放还途中,经过华阴县的时候,李白也没有安生。他坦然地骑着驴子经过县衙门口,被县令公堂审问的时候,悠然吐了一句“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我觉得县令一定有一种被雷劈的感觉。缓过劲儿来之后,他会不会和我一样觉得,当李白跨上驴背的时候,等的就是这一刻。这时候,什么龙,什么妃,全成了太白的消费品。县令只好硬着头皮,演完自己的角色,表现出吃惊又惭愧的样子,礼仪周到地道歉拜服。这时候太白“长笑而去”,如此逆转,简直让李白过足了戏瘾!就差来一句“前何倨而后何恭也”!
关于太白,《唐才子传》还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李白和他的朋友,坐船从采石矶到金陵。他穿上宫锦做的袍子,正襟危坐,“旁若无人”。此时,我觉得加上“你以为宫锦是人人都穿得的”的台词,方不辜负太白的端坐。否则十年修来的同船人,万一竟然没有认出来,岂不就成了锦衣夜行?
可能很多人是通过《将进酒》认识的李白。我也十分喜欢诗人“五花马,千金裘,呼儿抢出换美酒”的洒脱。想想吧,李白与好友岑勋作客元丹丘家中,三人登高饮酒。几杯下去,李白反客为主频频劝酒。从“会须一饮三百杯”到“将进酒,杯莫停”,为了助兴,还诗兴大发,吟诗高歌,把气氛推向高潮。最后,慷慨的李白边拍着桌子边骂:“丹丘生,不够意思啊。喝得正高兴呢,说什么酒没了!更不要提钱的事儿,太扫兴!那谁,去把你爹的什么五花马了,千金裘了,都拿出来换酒!”颐指气使的姿态,让主人和读者都忍俊不禁。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在红尘中打滚后,还能拍拍屁股上的灰尘,慨然说,谁推的我!如此性情的李白,倒是让我又怜又爱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