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召迩
寡人之于国也
时间:战国
地点:魏国宫殿
人物:魏惠王、孟子、两个武士、两个宫女
(战国时期,列国争雄,连年征战导致人口大批迁徙伤亡。而一个国家人民的多少便是一个国家稳定繁荣昌盛的标志之一。因此,各侯群雄,都希望自己的国家人口增多。魏惠王也不例外。)
魏惠王:(面带困惑)寡人治理国家,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了饥荒,寡人便派人将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东去,同时又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河东遭了饥荒,寡人也是如此。寡人曾考察过邻国的政事,还没有谁能像寡人这般用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寡人的百姓也并无增多,这是为何呀?
孟子:(对着魏惠王诚恳地鞠了一躬,然后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那就请让我用战争打个比喻吧。战鼓声声,两军枪尖刀锋交接。有些士兵就抛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有人逃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的人逃了五十步便停止。那些跑了五十步的士兵竟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大王以为如何?
魏惠王:(眉间略略一簇,沉声道)不可。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并无不同。
孟子:(放缓了语调,徐徐道)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若兵役徭役不耽误农人耕作生产,粮食便会吃不完。渔者不频繁到池塘捕捞,鱼鳖就会吃不完。樵夫能按时令进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这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百姓对生养死葬也就无憾了。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分给百姓五亩大的宅园,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得上丝绸。百姓能够适时饲养鸡狗和猪等家畜,七十岁的人便可吃肉食。百亩良田,官府征兵时若不耽误耕作时节,数口之家就可以温饱无虞。若能认真兴办学校,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者就不会背负重物在路上行走了。既能穿得上丝绸,又可吃肉食,百姓没有一个挨饿受冻的。能做到这些而不能一统天下称王的,还未有过。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官员不知道制止。饿死的百姓倒在道路上,官员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推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杀人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刀子”有何不同?大王请您不要归罪于年成不好,只要推行仁政,体恤民众,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您了。
魏惠王:(赞赏地看着孟子,朗声一笑)不愧是先生,今日这番谈论叫寡人醍醐灌顶。
孟子:(恭敬地颔首施礼)老朽不才,愿全力辅佐大王。
(谢幕,完。)
战国七雄 谋士注释: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姬姓,魏氏,名罃(yīng),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后世又称梁惠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