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旅行城市与建筑咖啡与生活
《走读广州城》——我收藏的一篇另类书评

《走读广州城》——我收藏的一篇另类书评

作者: 大地倚在河畔 | 来源:发表于2020-08-08 20:46 被阅读0次

    ■ 我所写第一本书《广州这个地方——对一座城市的思考与情感》于2008年由中国艺术家出版社和2010年由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后,着实让我兴奋忙碌了好阵子。此书在唐宁书店、联合书店乃至新华书店销售似乎不错,不时登上媒体的好书销售榜,甚至还入选某个全国范围评选榜的年度好书。在网上也不时可读到对此书的评论。其中有些我收藏了,譬如这篇《走读广州城》。并非仅仅因为它对此书有所赞誉,更在于此书切实帮助了评论者及其家人一次广州之行且令他们感觉丰富愉快。当然实质上也因为人们藉此加深了对广州的了解,而这,亦系我写作此书的一个原因。

    以下是这篇至今不知论者姓名的文章(严格说来它不是一篇书评,而是某些评论与感想的混合,所以我说是另类书评,但这并不妨碍我收藏它)——


    ■《广州这个地方——对一座城市的思考与情感》中国艺术家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

    山水间2013-03-01 12:35:22)

    走读广州城 一句很诱人的话,第一次看就记住了。“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但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旅行,该怎么说?还是听我在路上说吧! 春节准备去广州玩几天,自助游,当然得提前做功课,在公司图书馆借了本《广州这个地方――对一座城市的思考与情感》,徐晖著,广东旅游出版社。

    首先觉得这书名起得好,“广州这个地方”,透着一股子亲切随意,“一个多么古老、多么有来历,因而多么有意思的地方”。 这本书不是简单的导游或攻略,而是要“释读古老城市的灵魂密码,感受命运轮回的沧桑孤独”,读起来有一种从容淡定、温情脉脉的感觉,好象不是在写一个城市,而是在写一个人,一个饱经沧桑但依然生机勃勃的老人。

    几年前我曾去过广州,有一些切身感受,看了此书感觉对广州了解更深了,这座两千多年的历史古城,虽偏居一隅但也几度繁华,也曾没落,在二十世纪末的历史大潮中,终于迎来“最好的最差的时期”。 作为一个资深媒体~读者,对广州的好感恐怕一半来自南方系的报纸。看了此书才知道岭南地区原来就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发源地。专门有一章《近代报刊双城记:从广州到马六甲》中写道:近代史早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始终伴随着西方宗教和文化的传播,创办报刊就是这种传播的自然的选择方式。西方派遣到中国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1807年初到广州,他深信这里是他完成上帝赋予他的使命的地方,但传教受到清政府的管制,他就和教友选定马来半岛南端的马六甲作为中国传教的总机关。1815年8月5日,一份中文宗教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在南洋远岸的马六甲正式创刊。这是外国人创办的以华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他们将报刊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派发,又将一部分运回广州,分送给参加各种考试的士大夫知识分子。 有如此渊源,难怪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等报纸能够“一纸风行”,而且相当的“普世价值”。

    巧的很,我们这次在广州住的酒店就挨着南方报社大楼,看着那高高的“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字样,还有那“广州大道中289号”的门牌号,怎不心潮澎湃?试想,要是元旦期间来可能就更热闹了~可惜在春节期间,报人都放假回家了,也就没好意思进去骚扰他们。 天天都去报亭买几份报纸,《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信息时报》,还有《广州日报》,也算是一种默默的支持和致敬吧!作为市委机关报的《广州日报》都上摊了,不知道《北京日报》在报亭有没有卖?

    去广州自然要去越秀公园,去越秀公园自然要登镇海楼。 这座具有500年历史的5层楼和脚下的越秀山被称为“广州人精神理念上的城市象征和具有本源关怀意义的世俗生活象征”。在徐晖的书中还收录了几首关于镇海楼的诗,其中一篇是叶名琛写的,就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军破城俘虏的那位两广总督,当他囚禁在印度加尔各答的一座炮台中时,举头望明月,低头思起了故乡的镇海楼: “镇海楼头月色寒,将星翻作客星单。 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 向戎何必求免死,苏卿无恙劝加餐。 任他日把丹青绘,恨态愁容下笔难。” 好一句“纵云一范军中有,怎奈诸君壁上看”,败给英军,非本人无能,实在是看热闹的人太多呀。 向戎是谁呢?百度一下,似乎指的是春秋时“向戌弭兵”的典故,晋楚争霸百年后,在这位向大人撮合下歃血盟誓、握手言和,再加上苏武牧羊的忠贞、范仲淹的英勇,这位历史书上惨兮兮的叶名琛似乎很有点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明珠暗投啊?

    广州是一个很讲究生活细节的城市,我的一位大学同学在广州工作多年,后来调到北京,但很长时间难以适应帝都的生活,后来又回到广州,继续享受那种精致的从容,现在好象又去新加坡了,似乎也很适应那里。《广州这个地方》的作者徐晖是媒体工作者,语言也讲究,有些话精致得要命。比如写到“城市的细节”时这样表达:“源自于我们古典城市与建筑的城市细节的艺术精致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简练的现代风格。现在令人担忧的是,当简练因精神的缺失与惰性而变异及蜕化为粗糙时,已经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粗鄙的贫乏。” 瞧瞧,这话够咂摸的吧?

    春节在广州玩几天,有意外之喜的一次是在广东美术馆看了“风雅颂”展览。这个收获就连请我们吃早茶的广州本地朋友都很羡慕--她都没去过广东美术馆。徐晖对这座楼的选址颇有微词,专门写一篇“在市民中间”,“作为城市文化标志的星海音乐厅和广东美术馆座落在远离城市中心的‘高尚’住宅区二沙岛,这两座重要建筑与市民是疏离远隔的,城市中心和城区的大部分市民如果偶尔想接受它们的文化熏陶,必须经历一次甚至要跨上行囊的远足旅行。这些公共设施更像一个城市的形象和摆设,它们的使用率是那样低,在对市民生活的介入与影响上是那样有限。~~城市稀疏而不紧凑的格局,决定了这些本应身居市民中间的重要建筑却远离市民。人们只能知道它们的‘有’而难以感受其活的存在。它们带给这座城市更多的是虚无缥缈的自豪感,而对市民生活的介入和对市民气质的影响则是或将是极其有限的。”

    这美术馆对广州市民生活的介入不多,但对于勤于“攻略”又附庸风雅的游客我来说,哪能错过这样有文化味的所在? 除了图书馆借的这本书,我还在当当网上买了两本广州攻略,天天晚上在宾馆研读,安排第二天的行程,两家子六口人被我导游的滴溜溜转,一切尽在掌握,后来都尊称我为“赵导”了! 本来在寒假头几天跟乖妈玩得一塌糊涂如胶似漆的宝贝女儿,让俺带着广州玩几天,又跟老爸亲近得不得了,连乖妈都不要了。的确,这种自助游的玩法,比去年春节去海南跟团游可舒服多了,不用天天起大早赶车,不用天天吃那么难吃的桌饭,不用担心总被带到购物区忽悠,自由自在,随心所欲,白天玩得丰富,晚上兴奋睡得晚,早上睡到自然醒,走走停停,吃吃喝喝,闻闻花香,看看美景,聊聊闲天,当行则行,当止则止,不亦快哉~~~  心情不错,看着这书,似乎连逛街都变得那么有文化有情调。

    ■《广州这个地方——对一座城市的思考与情感》广东旅游出版社2010年1月第1版

    作者徐晖还有一篇文章《期待伟大的街道》:“如果一条街道,它有助于市民邻里关系的形成,环境上又舒适安全,便利于大众步行及参与互动,而且,它还具有新老建筑混合的充满城市生活气息的多样性,以及作为地域或文化的某种类型的典范,那么,这条街道就堪称伟大。在广州,我们可以期待这样一条伟大的街道吗?” 除了名胜风景鲜花美食,像我这样的读书人难免要淘点书喽。酒店旁边就是一个旧书摊,大过年的也不休息,地上满满的都是两块钱一本的旧书。虽有“千里不捎书”的妻训在耳,还是忍不住但又很收敛地淘了两本书,一本是1989年夏天出的胡总的最后10年,一本是文 革期间的“学习鲁迅革命到底”,品相虽然不好,但也算是比较稀罕的版本了吧?

    丰富多彩的广州之行结束了,紧紧张张总算赶上了回北京的飞机,在正月初六子夜时分,我们乘坐的飞机降落在首都机场,一出门,寒意逼来,呼吸着那无比熟悉的北京空气,妻子说一声:“好冷的天,好浓的味儿,终于到家了!”女儿则带着遗憾地说:“我还想回广州!” 不禁想起《广州这个地方》的结尾,那样的惆怅徘徊,“古老优雅的广州远去了,现代文明的城市仍未到来。” 而对于我来说,优雅清新的广州远去了,悠闲自在的假期结束了,天亮又要回单位上班了! (本来是想写《广州这个地方》的书评,一不留神又快成游记了,不伦不类的,索性叫“走读”吧)

    ------------------------------------------


    ■ 以上我称之为“另类书评”的文章,读来自觉趣味盎然。当然还有其他一些评论也留下深刻印象。我与许多读者一样,有时一眼看到某本书就觉得必须拥有它,有时购买一本书只为书中一段话甚至一句话,实在玄妙。或许这就是一种“书缘”。

    始终记得一位藏书家说过:“这个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东西就是‘人’,其次便是‘书’。借由书籍,人们得以理解最深奥的秘密。” 以我理解,这秘密也包括作者与读者与评论者之间的一种独特对话……



    20200808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走读广州城》——我收藏的一篇另类书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jln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