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兰州某大学教授辱骂机场地勤女服务员的新闻牵扯了大家的神经。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不少学历很高的“文化人”行为恶劣、无礼,让人瞠目结舌。
“知书达礼”已经不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当知书不能达礼,教育出了什么问题?
“教育”一词来源于《孟子》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
教育一直以来被认为有两个目的:一是启迪心智,塑造人格,所谓“德育”。二是传授知识,教授技能,所谓“智育”。
古代的教育,教人以人伦,引导孩子懂得礼义廉耻,侧重于德育。
现在世面上的教育,大多数偏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追求“高、大、上”,追求“快、全、多”。
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化竞争意识,诱导孩子为了虚名而粉饰、包装自己,甚至教授一些投机取巧的伎俩,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样的教育滋长孩子的虚荣心和傲心,实质上已偏离了教育的初心。
教育≠教知识
有人问:让孩子多学知识,有什么错吗?
其实,知识不是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
知识根源于人的智慧,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成果。知识来自于社会实践,其初级形态是经验知识,高级形态是系统的科学理论。知识是概念之间的连结。
例如,牛顿力学定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是牛顿和爱因斯坦用内心的智慧体察世界后,对世界运行规律的知识构建。这些知识,是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是智慧的定格,是智慧的“快照”,但不是智慧本身。
王阳明指出:后世的学者专门在知识与才能上下功夫,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认为自己必须将圣人的许多知识和才能都逐一掌握,才能成为圣人。
故而,这些人不务求在存养天理上下功夫,却费尽心思钻研书本、考究事物、追求形迹。知识愈发广博,人欲也日益滋长;才能愈发增进,天理却日益遮蔽。
当一个人的内心澄明以后,他就有了智慧,他对事物的认识便会清晰,他便具备了对世界进行“知识构建”的能力。
这时候,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学习者,而是一个创造者。他可以提出概念,连接概念,生产知识了。这样的教育让人受用无穷。
庄子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知识是学不完的。
况且,书本上的知识都是前人的实践总结,是死的知识。如果学生没有自己的实践,很难真正领悟这些知识背后的联系,也就做不到活学活用,记得再牢,无非应付考试得力,考完很快便会忘得一干二净。
教育≠教规矩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每个孩子生来都不是一块“白板”,他们都是天地造化之灵,是良知俱足的个体。
家长不应该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塑造孩子,而应引导孩子发掘他自己的潜能,鼓励他做更好的自己。
我们不要简单地告诉孩子一件事的对与错,而是应该引导孩子致其良知,渐渐开发出孩子自己的明辨是非的能力,这是“授人以渔”的教育。
是非、对错,岂能有定论和准则可循?当环境变了、条件变了,是非、对错都是会相互转换的,不可以执定。成人世界的对错经验也未必适合孩子的成长。
国学教育的误区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传习录》
养心就是养德,就是德育。
现在很多家长已经认识到了德育的重要,他们热衷于送孩子上“国学班”,读经典,背诗词。尽管初心是好的,但仍然有一些误区。
国学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传统文化知识本身。
读经书、背诗词、学国画、弹古琴这些都是教育的形式,而不是教育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是陶冶情操,培养气质。
这正是《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也就是苏轼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明明德就是让孩子内心澄明,培育他们独立的判断能力。明明德为孩子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在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沐浴在阳光喜悦之中,自然会生机无限,源源不断地创造出神奇和惊喜。
阳明先生的教育方法
阳明先生痛恨压制孩子天性的教育。
他说到:后世记诵辞章的习气兴起之后,先王的教化便消亡了。
近世教育儿童,每天只知道督促句读的功课,严格约束却不知道用礼仪引导,只求耳聪目明却不知道用善来培养,用鞭子抽打、用绳子捆缚,像对待囚犯一样。
孩子们将学校视作监狱而不肯去,将师长视如仇敌而不想见,想尽各种办法要逃学去嬉戏玩耍,弄虚作假肆意顽皮,变得庸俗低劣,日益堕落。这是驱使他们作恶却还要求他们向善,怎么做得到呢?
阳明先生继续说道:如今教育儿童,应当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重点。
至于栽培涵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以吟咏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以学习礼仪来端庄他们的仪表,以劝勉读书来开发他们的心智。
现在的人往往认为吟咏诗歌、学习礼仪是不务正业,这是鄙陋庸俗的见解,又怎么能明白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大致说来,儿童的天性喜欢玩乐却害怕拘束。就好像草木开始萌芽时,让他舒展地生长就能枝叶茂盛,如果摧残阻挠就会衰败痿痹。
现在教育儿童也应当积极鼓励天性,使得他们心中喜悦,这样就会不断进步。(海兄叹服!500年前的阳明先生就具有了现代教育学的理念!)
这就好比是时雨春风滋润花木,花木没有不萌芽生长的;如果花木受到冰霜的侵袭,就会生意萧索,不断枯萎。
所以通过吟咏诗歌,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志趣,也是为了在吟咏中宣泄他们的精力,在音律中抒发他们的抑郁之情;
通过学习礼仪,不但可以端庄仪表,也是为了在打躬作揖之中活动血脉,在叩拜屈伸之间强健筋骨;
通过劝勉读书,不但可以开发他们的心智,还可以在反复讨论中存养心体,在褒贬讽誉中宣扬志气。
所有这一切都是顺导他们的志趣,调理他们的性情,消除他们的鄙陋吝啬,化去他们的粗劣顽皮,使得他们日渐符合礼仪而不会感到辛苦,心中中正平和而不知不觉,这就是教育的深刻含义。
阳明先生特意嘱咐后人,要牢记教育的初心,不要因为世俗的言论就改弦易辄。
今天,重读阳明先生的教诲,字字句句发人深省。
愿我们的教育少一些虚华和功利,多一些纯真和光明。
愿孩子能沐浴在阳光雨露之中,愉快舒展地尽情成长。
致良知学舍 :在生活中感悟王阳明心学智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