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周游列国之后,发现自己的主张得不到君王的采纳,社会越来越乱,凭一己之力无法挽大厦将倾,所以他决定回到鲁国治学,整理易经,删编诗经,为社会培养人才。为此他通过和弟子们的谈话来宣传自己的主张和态度。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的时候说:归去吧!不如归去!跟着自己的这班年轻人,蛮有豪气,看天下事太容易了,虽然文采不错,见解也有,却不知道裁取。这一篇可能是孔子在陈蔡之间遭遇困难以后,决心要回国讲学了,于是发出了这个“宣言”说明他回国讲学,对一些人或事,所采取的态度。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本该当君主,可是他们都谦让了。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老大让位给老三,老三也不干,结果两人都逃掉了,只好由老二勉强担当政权。孔子说:伯夷、叔齐有不念旧恶的美德,不怀恨别人,宽恕别人,仇怨就没有了,坏人渐渐也会被他们所感化。
孔子在鲁国做过一任司寇,一上台就把少正卯杀掉了,雷厉风行的做法,不免在政治上有些恩恩怨怨。既然要回国讲学,政治上的恩怨可以抛诸脑后了。有人对我不起,不要放在心上,随他去。
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微生高,姓微生,名高,是一个鲁国人,人家说微生高这个人很直爽。孔子说:怎么能说微生高是个耿直的人呢?有人向他要一杯醋浆,他没有,便到别一家去要一杯醋来,再转给这个要醋的朋友。孔子认为这样的行为固然很好,很讲义气,但不算是直道。直道的人,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微生高转了这个弯,就不能算是直。
比如有朋友来借钱,正好自己没有钱,于是转向他人借来给朋友。孔子认为这不是直道的行为。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孔子说,一个人讲好听的话,呈现讨人喜欢的面孔,看起来很恭敬的样子,但不是真心的,左丘明耻之,孔丘亦耻之。藏匿内心的怨恨表面上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耻之,孔丘亦耻之。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有一天,颜渊和子路站在孔子旁边闲谈,孔子就说:每个人说说你们的志向吧。子路急躁的个性总是第一个说,我要发大财,家里有几百部小轿车,冬天有好的皮袍、大衣穿,还有其他很多富贵豪华的享受。希望所有认识我的人,没有钱,问我要;没饭吃,我请客;没房子,我给他住,用光了,拉倒。颜渊说:我希望有善行却不骄傲。“伐善”的伐,就是夸耀。“无伐善”,有了好的表现,可是并不宣传。“无施劳”,自己认为劳苦的事情,不交给别人。子路说:我们想听听老师的愿望和志向!孔子说:我希望老年人能生活安定,朋友之间相互信任,年轻人有远大的抱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说:算了吧!我从来没有看到过一个人,能随时检讨自己的过错,而且在检讨过错以后,还能在内心自我审判。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说:在十户人家的村邑里,一定有对事的忠、对人的信,都像我一样的人,只是不像我一样肯努力去多方学习而已。孔子真正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不是孔子语录的集合,孔子每讲一个道理都有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绎,让学生不仅能懂,还能加以发挥。他讲了子产的四德修养,晏子的交友之敬,令尹子文的忠,陈文子的清,通过对当代名人的点评,道出做人做事的原则。人生处处留意皆学问,他以自己为例,忠信之外,好学少人能及,也就是告诫学生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才能博学而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