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段子,在知乎上传得很火。
王芸进公司很久,一直没有升职,她鼓起勇气去问老板,老板对她说:正好有个事,一个客户要来考察公司,你帮我问一下他们什么时候到。
</br>
过了一刻钟,她回到办公室,说,联系上了,他们下周到。
</br>
老板问:下周几到?一行多少人?坐高铁还是飞机?她蒙了,说,您没让我问这些呀。
</br>
老板摇摇头,打电话叫来了个新人,同样对她说:张怡,帮我问一下这个客户,他们什么时候来考察公司。
</br>
过了不久,张怡回来了,说:他们乘下周五下午3点的飞机,大约晚上6点钟到,一行5人,由采购部王经理带队,我跟他们说了,我公司会派人到机场迎接。另外,他们计划考察两天时间,具体行程到了以后双方再商榷。为了方便工作,我建议把他们安置在附近的国际酒店,如果您同意,房间明天我就提前预订。
</br>
老板转过头问王芸:现在你知道答案了吗?
这个鸡汤段子并不新鲜,很多人都看过另一个很相似的的「卖土豆」版本。
</br>按照心灵鸡汤一向的待遇,它在知乎上受到了一边倒的嘲讽和批判,甚至有人从中读出了揣摩圣意、阿谀奉承、办公室斗争,等等。
这是矫枉过正了。
这个段子当然是鸡汤,也当然不够严谨,但它说得有没有道理?
其实是有的。
这其实就是我一直强调的,在工作中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一种基础能力:高效沟通。
换言之,你得学会正确地理解需求和传达需求。
我猜测,批判这个段子的,大多是开发工程师。这很好理解,因为开发人员需要精确无误地按照开发文档做事。但是,绝大多数其他职业,是没有这种详细、精确的需求的。无论是产品、市场、销售,还是乙方的AE、创意,都一定会需要与他人协作。协作对象可能是客户,同事,也可能是上级。你不可能要求对方每一次谈话、每一次沟通都100%表达无误,因为这连你自己也做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能否高效沟通,就成为能否高效完成目标的关键。</br>
什么叫高效沟通?就是对方也许只讲了50%的话,但你能理解到对方90%、甚至100%的需求,然后把事情做到位。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br>
作为一个设计师,当甲方对你说「这里大一点」时。对方是什么意思呢?是「我希望这个元素大一点,这样整体的画面会更好看」吗?不是的。对方的意思往往是:「我希望我们公司的LOGO更大一些,这样会更加醒目。」
那么,你就会知道,如果你试图跟他交涉「这里不能再大了,因为画面的构图刚好是平衡的,再大就会破坏平衡」——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对方并不关心这一点。</br>
你应该考虑的是:能不能有其他的方式,不改变大小,但可以更好地强化对方的LOGO呢?
同样,当我对团队里的小伙伴说「麻烦查一下上周的新增」时,我要的也肯定不单单是一个新增用户数量——最起码,你得给我上上周的环比增长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留存、来源、是否有异常数据(某一天特别高或者特别低),这些相关的信息都应该一起附上。你或许不知道我为什么会想了解新增数据——有可能是想知道上周的运营情况,有可能是想了解上周的某次推广有没有效果,也有可能单纯想了解上周完成了OKR的百分之几……但你需要去思考:呈现怎样的数据,才能够在合理的范围内,尽可能读出更多的信息。
在不过分耗费时间的前提下,把事情尽量做得严密一点、周全一点,有什么错呢?
其实,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身边那些优秀的人,通常都具备这样的素质:他们未必在任何事情上都有过人的能力,但是他们考虑得特别周到,很多事情在他们手中,总是会省心很多。</br>
在团队里,这就叫做默契。
这不涉及任何办公室政治,而是建立于对项目高屋建瓴的理解上。
绝大多数沟通问题,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对项目的理解程度不够深。许多习惯了「按部就班」方式的人,不会去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做、应该怎么做、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双方的需求和目的,而只是抱着「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的心态。
这样一来,只要双方的理解不是100%吻合,就势必会出现偏差,从而导致返工、修改,乃至于多次的扯皮。而凡事多想一点,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修正机制。它可以使你在开始工作之前,确保将双方的理解调校到同一个方向上,从而事半功倍。
不同的理解,很多时候,是因为视角和层次的不同。做一个方案,执行者会去想:这个方案要怎么引入?这里的文字要怎么表达?这里用什么图表会更有效?而运营的主管可能就会想:这个方案的逻辑是否清晰?是否传达出了最重要的信息?总监则可能会想:这个方案是否符合品牌的战略和方向?是否能带来足够的收益?
诸如此类。
这就要求我们多想,多问,多去理解别人(包括同事和上级)的工作。只有把一件事情的前因后果都弄清楚了,才能明白,优先级是什么,真正的目的和需求到底是什么。
这也是我对新人一向的要求。每个新人入职,我都会对他们说,在完成手头工作的基础上,一定要去理解你的团队伙伴和负责人的工作。不懂就问,还不懂就再问,问完自己多思考。只有充分理解了整个团队的目标、进展和工作方式,你做起事情来才能事半功倍。
一个团队最害怕的是什么?不是每个人的能力不突出,而是大家都很突出,但却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了反复的沟通、返工、重复、来来回回上面。
而这些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双方彼此之间不理解、沟通存在障碍、需求没有传达到位上。就我所见,这拉低了至少50%的效率。
另外提一点。
在这个问题下面,我看到了一些声音,说:只给2k的月薪,却要求做到月薪2w的水平,这不是痴人说梦么?
我感到非常诧异。
一个人能够升职、加薪,是因为什么?是因为他拿2k的月薪,做着2k的工作,突然之间,天上掉下来一个职位,刚好砸在他头上吗?
不是的,是因为他在这个职位上,表现出了超过这个职位的能力和成绩。
如果你拿2k的月薪,只做2k的水平,超出一点你都觉得是浪费,会怎么样呢?
你做一辈子,也就是月薪2k而已。
希望与各位年轻的朋友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