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汉语拼音之前,中国人学汉字用的是直音法。
中国最早给汉字注音的是东汉的许慎。他编撰的字典《说文解字》一书,根据古文对汉字的结构形体进行分析,揭示出了汉字形、音、义三者的关系。他以偏房为部首,把汉字分为了540部,共收录汉字9350多字。每个字都采取先义、后形、再声的固定格式进行了解说。
这些字在注音时,许慎釆用了直音法(用另一个音同或相近的字代替)。这种方法有缺陷,正如陈澧在《切韵考·通论》中所说:“古人音书,但曰读音某,读与某同。然或无同音之字,则其法穷;或虽有同音之字,而隐僻难识者,则其法又穷。”后来就产生了声韵二分的反切注音,在此基础上再加上声调,就是纽四声法注音。
这一时期的注音以汉字为主,音标化注音要晚些。
历史发展到明朝,中国与西方通商。万历年间,一些天主教徒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语,他们开始用拉丁和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
1605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出版了一本书《西字奇迹》。罗常培根据这本书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
1626年,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在利玛窦的注音基础上做了一定的修改,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一书,打开了汉字音标化、音素化注音的大门。
从明朝到新中国建立,几百年间中国产生了几十套拼音方案。
1955年,国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性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并制定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这个方案,从此,中国的汉字注音、记音才走了规范化的道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