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接着倾听秦观的灵魂歌吟。
行香子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
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
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陂(bēi)塘:池塘。飚(yáng):飞扬,飘扬。青旗:青色的酒幌子。
行香子:双调小令,六十六字,上片五平韵,下片四平韵。
词意:
绿树环绕着村庄,河水涨满了池塘。沐浴着东风,我信步而行,兴致高昂。小园虽小,却也春色无限:桃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
远处的一道围墙边,隐约可见几间茅屋草房。那儿有小桥流水,一面青色的酒旗在空中飞扬。
乘着游兴,走过东边的小山岗。只见莺歌燕舞,蝶儿匆忙,当真一派大好春光。
此词围绕词人游春足迹逐步展开,在不疾不徐中为我们提供和展现了农家田园的勃郁春色,读后无不令人心生向往之情。
全词语言生动朴素,格调清新自然,下笔轻灵,意兴盎然,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由衷的快意和舒畅。
很显然,这种轻松愉悦的风格情调在秦观作品中是不多见的。以此推断,此词应该作于他的早期。
彼时,他还未入仕,涉世不深,还属于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年纪,对未来充满了幻想,相信凭自己的一身才学,一定能大展宏图实现自己的理想。谁知理想很丰满,现实却骨感,几次科考他都榜上无名,名落孙山。直到36岁他才高中进士,正式进入官宦队伍。
昔日崔郊说过“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反映的是封建社会中由于门第悬殊所造成的的爱情悲剧,我认为这一句也非常适用一切进入宦海仕途的文人才子。就如秦观,为官几年就因文风“不检”受到迫害打击,更不用说后来七年的贬谪之苦了。
这当然是后话。
此时的秦观,美髯飘飘,年轻风流,意气风发,正豪兴徜徉、留恋在湖州、杭州、镇江等地,饱览山水名胜,结交同道知己,悠然自得地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以及友情的滋润。所以,他才能歌吟出上述别开天地的《行香子》。
八六子
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
念柳外青骢别后,水边红袂分时,怆然暗惊。
无端天与娉婷。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绡香减。
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蒙蒙残雨笼晴。
正销凝,黄鹂又啼数声。
八六子:双调,八十八字。上片三平韵,下片五平韵。
刬(chǎn):同“铲”。红袂(mèi):红袖,指女子,情人。娉(pīng)婷:美貌,指美人,或美好的样子。“春风”句:杜牧《赠别》诗:“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怎奈向:即怎奈、如何,宋人方言,“向”字为语尾助词。
词意:
独倚高亭远远望去,离恨,就像那萋萋芳草,除之又发,层出不尽。
遥想柳外骏马启程、河边执手话别,不由得我心头一紧,黯然销魂。你怎会如此美丽?当真天生丽质,玉立婷婷!
难忘月夜下我俩相依相偎陶醉在一帘幽梦中的美好,知道吗,即使走遍十里扬州路都难找到你那样的似水柔情。
无奈欢娱渐渐随流水而去,你清越的琴音不复可闻,你赠给我的翠绿丝绢香消色陨。
更让人不堪的是这暮春时节,片片残红在夜色中飞舞,蒙蒙细雨淅沥不停。正暗自伤神,竟又传来数声黄鹂的哀鸣。
如果说《鹊桥仙·纤云弄巧》是秦观作品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首词,相信大家并无异议,但于我而言,上面的这这首《八六子》才是我的最爱。因为我认为这首词最能体现秦观凄迷、朦胧以及情韵兼胜的风格特点。
元丰三年(1080),少游尚未登第,更无一官半职,身无羁绊的他在游历扬州时邂逅了一名绝色而多情的青楼女子。可惜好景不长,热恋不久,他俩便无奈分手了。这首词写的就是对这位女子的离别相思之情。
全词由情切入,融写景状物与叙事抒情于一体,或回溯别前之欢,或追忆离后之苦,或喟叹现实之悲,写得柔婉含蓄,缠绵悱恻,将心中的愁恨刻画得淋漓尽致,也把那段刻骨铭心的恋情演绎得风情摇荡、幽美凄清。
李煜《清平乐》中有“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之句,此刻,秦观站在高亭放眼一望,远处蔓延无际的芳草,不就如他内心挥拂不去的怅恨么?
怎能忘得了当时离别的场景:河畔杨柳依依,他牵着青马,她一席红衣,俩人执手相看,依依惜别。此情此景,如今想来仍让人怆然伤神、黯然心惊。
“怆然暗惊”这四字,句短情长,其中隐含了多少别前的欢爱、别时的忧伤和别后的思念。接着,词人又想,老天爷为何偏偏让她长得如此美丽多姿,让自己神魂颠倒不能自己。
啊,那晚,月色朦胧,咱俩相依入梦,你的万般柔情随着春风,袅袅娜娜,一直飘散到了十里扬州路。可惜春宵苦短,佳期如梦,这片片点点的欢娱,瞬间消逝,随着流水一去不复返了。
绿纱巾上的香味逐渐淡去,再也听不到你悦耳的琴声。如今又是暮春,空中落花阵阵,淫雨连绵,怎不叫人愁肠百结黯然怅恨!
谁知,这时,黄鹂却不知趣地啼鸣了几声。
《草堂诗余正集》评注此词时说:“恨如刬草还生,愁如春絮相接:言愁,愁不可断,言恨,恨不可已。”
事实上,我们每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旦登高望远,便会无端生出万千感慨:或因俯瞰而意气飞扬,或因远眺而胸怀阔达,当然也可能因置身于山水天地间顿悟自己渺小平常。但这时,往往就会滋生一种别样的美感。
这种美,来自于陌生和距离。美,不只是幸福和快乐的标签,其实更该是忧伤悲壮的产物。这或许也是哭的感染力常常胜过笑的原因。
古人,尤其不得意的文人才子,他们登高时的心境显然与我们这些现代的凡夫俗子有质的区别。是的,即使那些极其洒脱明朗的人,凭高一望之时,也总免不了掺杂阴郁莽苍的调子,何况秦观?
似乎秦观的内心世界永远找不见快乐的影子,有的只是无止尽的忧愁和伤恨。这种愁、恨几乎贯穿了他的一生。
他总是用一双忧郁的眼睛打量着周遭的一切,以一颗脆弱敏感的心默默承受着一切,等到实在无法承受之时,他便如杜鹃泣血似的发出几声凄厉的哀鸣。
之后,一切又归于平静,他仍用他清新、自然的语言,通过凄清、朦胧的意境,继续传达自己的感伤,抒发如江水般悠悠不息的愁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