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国学与传统文化故事历史
湘军的兴衰沉浮如何来评价?

湘军的兴衰沉浮如何来评价?

作者: 枫桡 | 来源:发表于2018-07-30 23:02 被阅读172次

          湘军的产生,虽具偶然性,但也是历史的必然。他的兴衰荣辱是与满人的政策,以及其创立者曾国藩密不可分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凭借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政治、经济各方面大肆侵华。清政府为了支付巨额战争赔款,以及财政亏空,愈加横征暴敛。国内矛盾日益尖锐。

          清朝咸丰元年至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间,爆发了由洪秀全,杨秀清等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席卷了大半个中国,起义军日益壮大。

          1853年,太平军攻克金陵(今南京),并定都金陵,号称“太平天国”。

          起义之初,清王朝满以为依靠八旗绿营,就可平定太平军。殊不知,此时的绿营兵,己是腐朽无能之极,根本抵挡不住起义大军的洪流。

          清政府无奈,只好号召各地官员组织团练乡勇,来抵抗太平军。咸丰帝并放言:克金陵者,王。

          湘军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历史的偶然,让湘军登上了历史的舞台。而八旗绿营的无能,让湘军成为了挽救清王朝的必然。

          1852年,以二品侍郎衔在家守制的曾国藩,在老家湖南,响应清政府号召,兴办湘勇,以御太平军。

          曾国藩借鉴历史上岳家军和戚家军的成功经验,高薪养兵,募集吃苦耐劳的普通百姓,严格训练,赏罚分明,造就了一支彪悍过硬的队伍。曾国藩乃饱学之士,深通用人之道,许多人才齐集幕下,这无疑加强了湘军的领导力量。

        历经数年,湘军在曾国藩的领导下,终成抵抗太平天国的中流砥柱。成为清王朝的救命稻草。

        曾国藩也为朝庭倚重,居一品,拜两江总督,节制四省军务,权倾天下。

        1864年,湘军攻克光复金陵,太平天国灭亡。

        清王朝表曾国藩之功,封其为一等勇毅候。

        这件事,在湘军中,引起了众将领的极大不满。因为咸丰帝在世曾许诺:克金陵者,王。

        现如今,金陵光复,曾国藩仅封一等候,朝庭食言,明显欺辱汉臣。许多人愤慨,密劝曾国藩取清庭而代之。

        殊不知,此时清庭对手握精兵的曾国藩己生戒备之心。深恐其有不臣之意,亦深知朝庭无力与其对抗。

        曾国藩为官多年,怎能不晓朝庭之意?

    满人自入主中原以来,始终对汉人存有戒心,历代皇帝,都在压制汉臣。汉臣只是他们“以汉制汉”的利用对象罢了。因此,身为汉臣的曾国藩十分小心,不敢有半点差池。

        另一方面,曾国藩自幼受忠君爱国思想的影响。故断不会生不臣之心。所以才有:“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之言,来表明忠君之心。

        曾国藩只想做圣人,而非英雄。为解朝庭之忧虑,遂主动要求裁撒湘军。

      此时的湘军,在太平天国灭亡后,参与剿灭捻军,败多胜少,亦也给了朝庭口实。

        此时,曾国藩提出裁撤湘军,朝庭正好借坡下驴,湘军遂被遣散。

        曾国藩做为一个战略家,对这些亦早做了准备。

        他深知,百姓冒死从军,皆为生活所迫。所以,在成立湘军之初,就开始积攒足够钱财,以备将来安抚湘勇之用。

        另一方面,预见到将来湘军必须裁撒后,曾国藩就暗助门生李鸿章成立淮军。李鸿章不负所望,在破捻军的斗争中,逐渐为朝庭倚重。此撤湘保淮,移花接木之计,堪称绝世,使得自己被朝庭的误会,消弥于无形,做到了全身而退,得善终而垂青史的效果。

          曾国藩以一介书生,在国危难之时,挽狂澜于既倒,令人向往感佩。功成名就时,裁撤湘军,做到全身而退,标榜史册,令人叹服啊!

          然,只可惜了湘军。如曾公能领湘军而代满人,历史也许会是另一番景致!

        可是,历史不允许有也许…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湘军的兴衰沉浮如何来评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oiqv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