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长河,波涛滚滚,稍不留意,很多优秀的历史人物就会稍纵即逝,像普通大众一样淹没于过往的时空,轻微如尘埃,随水而逝。
幸好我们国家读书的种子一直没有灭绝,这些读书人总会拨开蒙尘的故纸和历史的面纱,抢救性地让我们记住那些可亲可敬可爱的有趣灵魂。
对于沈京似而言,不知要不要感谢已故的著名作家陆文夫。在我看来,感谢也无防,反正两者似乎有互相成就各自名声的缘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内地已故著名作家陆文夫先生发表了一篇《美食家》,反响很大,获得了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奖。当时很多读者读后觉得,美食家在现实中怎么可能有呢?在那个年代,吃饭就是一个大问题,见面第一句话就是“吃饭了吗?”“吃饱了吗?”能吃饱肚子就不错了,怎么可能有作家小说里那样的一个美食家?
作家笔下的人物,虽如鲁迅先生所说的:“杂取种种人,捏成一个。”但是多少有个原型吧,不然就失真了,脱离真实感的小说,肯定没有生命力。 于是,不少有心人就开始挖掘《美食家》里的原型。
不久,人们惊喜地发现,现实生活中还真有这样一位美食家,他就是沪上第一美食家沈京似。
一、名门世家,养尊处优
沈京似(1897-1988),美食家、古董、字画鉴赏专家。出生于江苏淮安名门世家,家境富裕,祖辈是清朝官宦人家,为甬上望族。其祖父沈敦兰历任户部郎中、陕道御史、两淮盐运使等官职。沈京似先生的夫人李仲明是李鸿章大哥李瀚章的曾孙女。
沈家因为太有钱也开办银行,所以也是金融世家。沈京似是独生子,从小就被几个姑姑太太宠着宝贝着,他的童年就是吃喝玩乐,没有衣食之忧,从而练成了一门神功:食功——吃。成年后他也几乎没有上过班,只是在位居“北四行”之首的中国盐业银行中干了一段副经理,中年起便赋闲在家。解放后,沈京似先后任苏州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江苏省博物馆审定委员(这些都是兼职不用坐班的工作)。他的“工作”就是“吃”,品尝一切美味。
会吃和能吃不是一回事,能吃考的是饭量,会吃考的是味觉。沈京似的“吃”,不是我们普通老百姓那样的吃,而是“品”。他不是见什么吃什么都香的“吃货”,也不是什么好吃就吃什么的“吃货”,而是“品”美味佳肴的美食家。按现在的说法,就是和品酒师差不多的品菜师,当然一成家就高端大气上档次了。
会吃是一种学问,因为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会吃会品那是非常难的,不是谁想做就能做的,也不是谁想学就能学会的,不只是需要殷实的家境,更需要极为特别的味觉。
大家看看现在的著名的品酒师,和被中国茶业界称为"茶学界泰斗"的茶学家、制茶和审评专家张天福,这些人的味觉,那是没得谈的,估计每个味蕾都比黄金还贵。
所谓“三代为官作宦,方知穿衣吃饭”,光凭一点家产,是吃不出美食家的。沈京似是天生的“吃货”。他有这个味觉资本,也有吃得起的资本。想当吃货,不是谁都能当的,你得有钱、有闲、有文化,而这一切,沈京似都具备。要是这个人还活着,拍《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那会更精彩。
早年沈京似家住在上海极司菲尔得路(今万航渡路)76号对面的一幢花园洋房内,那是他太太李仲明的陪嫁,还有2辆私家车。可能太过张扬,一天收到一份敲诈信,扬言如果不答应条件,就要绑架沈京似父子。
沈京似的太太非常能干,沉着冷静,不露声色。从那以后每天在家里开两桌麻将,让沈京似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天天在家里搓麻将。她相信这事一定有内奸,细细观察,果然发现有个男仆神色异常。
她依旧不露声色,过几天说要去北京,就带着男仆和孩子们一起出门,临时路上又说要去泰州上坟,就带着男仆去了泰州。暗中她安排沈京似也来到了泰州。
在泰州呆了一个多月,还是每天在家里搓麻将,不出门。然后有一天对那个内奸说我们要回上海了,你先回去通报一下,让他们打扫好屋子。等男仆回到上海,发现家里已经完全搬空,房子也已经挂牌出售。 等这个男仆再赶回泰州,发现沈似京一家已经不知去向。就这样在太太的巧妙安排下,沈京似一家躲过一劫。
沈京似一家离开上海来到苏州,在苏州购入叶家弄约10余亩地,聘请了一位留学归来的王姓建筑师,设计建造了一所英式TUDOR风格洋房。这所英式花园洋房建造精美,有苏州第一洋房之称,也是苏州第一座安装了热水器和彩色玻璃的花园洋房。这座洋房与苏州著名贵族大学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紧邻。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沈家子弟和沈家的厨子小李的儿子们这么有出息,看来与紧邻贵族学校很有关系啊。
苏州称为上海的后花园,沈家有私家车,可以悠悠然苏州上海两头跑。(根据苏州市档案馆史料记录:1954年苏州医士学校因急需办公用房,因见与其毗邻的英式乡村别墅,建筑比较精致,内有卫生设备及附属花园,园中又种植名贵花木,曾以每月140元向沈京似租赁该幢“花园洋房”作教工用房。后来苏州医士学校与沈京似先生商谈,并经苏州市房管局估价,沈京似先生以24500元的价格,将花园洋房出售给苏州医士学校。 该楼现在为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二、富享奢逸,戒骄戒淫
因为家世如此显赫,沈家自然来往的都是一批对饮食十分有要求的上层人士,特别是与上海滩镇扬帮的银行家个个熟谙。
1949年之前,各地到上海的厨师拜码头,拜的不是黄金荣、杜月笙,而是要拜沈京似的。
沈京似经常在家里宴请。旧时在家中宴客,要有足够宽敞的餐厅和讲究的全套餐具,最重要的必须雇有高级厨师。旧时高级公寓里,在厨房和客厅的连接处都会有一个3平方米左右的独立备菜室,这就是为了请客之用的。主人家的厨师可以把菜先烧好放到备菜室中,再由佣人端上。而主人家的厨师能否烧出独特佳肴,就是彰显主人身份品味的依据之一,由此便产生了名门望族的“公馆菜”。
这“公馆菜”的宴客之道,从哪儿来的呢,这离不开“公馆菜鼻祖”沈京似的贡献。
因为会吃,沈京似对厨子的要求非常高,常常亲自下厨指导,并会与厨子一起研究烹调技艺:如上等鱼翅吕宋王要发到什么时候算恰到好处?炒虾仁是用活剥虾还是刚死的虾?炒鸡丁的火候如何掌握……
在沈家全盛时期,家中雇佣了六七名厨师,但掌勺的大厨只是胖子小李。他家的大厨除了给东家烹饪外,还有一道任务――培训另外那四五个雇来的厨师学徒。
据说,这是得自上海滩第一豪门盛宣怀家的做法。盛家曾同时雇有十多名厨师,其中只有三个是领班大厨,其余都是学徒。
而当时上海的一些金融巨头和高层人士,大都江浙籍人,嫌川菜太辣,粤菜太生,京菜太简,本帮的沪菜又太浓腻,清淡鲜美的淮扬和苏常菜正合众人的口味,因此便有朋友向沈京似借用厨师,说是“借”,其实是借去不再归还了。这样也正合了沈京似的意,他可以再招收一些厨师学徒来培训调教。
常言道,“坐吃金山空”。沈京似长期以来就靠着祖上的那份遗产过活,眼见经济上越来越紧绌,到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不得不卖掉苏州那座洋房,到上海来租房居住。
初来上海的几年里,沈家排场还挺大,每天家里都高朋满座,大摆宴席,宴请宾客。这样便把那笔卖房的钱差不多花完了,当他省悟过来明白应当收敛排场,紧缩开支时,家中的经济状况已越来越接近窘迫。
好在他的儿子沈曾刚赴美深造后出任美国名企业奇异电器公司高级工程师。寄一点美金回来就足以使得父亲继续吃的事业。另一个儿子集邮名家沈曾华,抗战中参加了新四军,后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副厂长。这两个争气的儿子,还是可以继续支撑父亲的美食事业的。
在民国那个时代,好多有钱人家大少爷都抽鸦片,他不抽。但香烟瘾很重,一天一包烟少不了。早上起来吃过点心就要先抽几口烟。在他72岁时患肺气肿,医生劝他烟。他当场就将一包中华牌香烟捏断扔到痰盂里,从此再也不抽一口烟。
酒是一贯不沾的。说起来是美食家,却不爱吃素菜,青菜要剁成菜泥才吃。冬天才吃一点菜心、冬笋。
沈京似也不爱玩女人,这当然与他娶到个贤惠的好老婆有关。
沈京似对下人也照顾有加,胖子小李也是淮安人,17岁逃难到上海,巧这时沈家也从苏州避战乱到上海。主仆二人可谓天生一对,十分有意思,也是一种缘分,一胖一瘦――说来也奇,这沈京似吃遍天下却就是吃不胖,脸无四两肉,瘦瘦削削的;他自言吃得不多,但吃得精致,样样考究。 而小李长得矮矮胖胖的,眼睛亮亮的一副聪明相,初来时只做下手。
抗战时生活艰难,沈家开给小李的工资不高,但他就是愿意留在他们家。他刚来时不识字,后来也慢慢学会开账单,看到沈家孩子上大学上中学,小李十分羡慕,当时就说:“将来我的孩子全部要读大学”果然他后来生了九个儿子,个个大学毕业。
小李为人老实,在沈京似的调教下厨艺精湛,成为大厨,他一个人做事要养活一大堆孩子,十分困难,但他从不申请补助。对老东家沈京似的关照,他感谢一世。
解放后“老爷”是不兴叫了,小李就跟着小辈称沈京似为“外公”。夫妇俩常来看望沈京似,特别是三年自然灾害时,常常带些乡下的农产品过来烧给沈京似吃。从小李与沈京似的关系看出,沈家主仆间的情谊是很深的。
三、败家有道,善于避祸
沈京似为了吃上人间美食,他把家产全部败光了,吃完了家产就卖地、卖房接着吃。吃到解放的时候,他很高兴,对太太说,我运气真好,这都是我努力的结果,终于把挨枪子的这些家产都给吃光了。
他当时看到家道在抗战中渐渐衰落,也许悟道了佛家所说的:财为“不孝子孙、医院、盗贼、法院、灾祸”五家共有吧,知道世道不太平,不如自己享受,乐得逍遥舒服。在解放后,他反而因吃光了家产而躲过政治运动,不挨大的冲击,只在“文革”时尝过苦头,但也熬过来了。在这点上,沈京似算是先知先觉了,有先见之明。他真是一个智者。
四、一生坦荡,热爱生活
后来穷下来了。沈京似什么也不会,就会个吃。街道里来登记户口安排工作的时候,工作人员问他会干什么,有什么特长时,只见他回答了一个:“我会吃。”工作人员就说:“呸!谁不会吃?你这个特长有问题,我们没法安排工作。”沈京似说:“胡说,比方学拉一个提琴,学弹一个钢琴,你需要花一千大洋是吧,你知道我这门本事花了多少钱学来的吗?我是把挨枪子足够几十回的家产换来的,你不懂得这个东西的价值,回去问问你们领导估计能懂。”
于是劳动局的领导就把遇到了吃货奇葩的事对第一任市长陈毅说了。陈市长说:“哦,那算得好汉子。吃了一辈子,散尽家财去吃。不容易!让他到国际饭店工作吧。专门做菜的品尝工作。”
这样,沈京似就去了上海著名的国际饭店,工资200元,比陈毅市长的还高。 上海市商业局下属的上海市饮食公司也聘请他当了顾问,每月津贴八十元,这样他每月就有200多元的收入了,相当于一个大学二级教授的工资。据说那时候,一个八级老钳工的80元工资,可以养活一家近十口人。
上海六大饭店都设有餐厅,而这些餐厅几位掌勺的主厨,都是从沈京似那堪称为“少林寺”的厨房中锤炼出来的,也有被招到首长家中当厨师的,其中两个还进了中南海。
“既麻又辣是川菜,浓油赤酱是鲁菜,半生不熟是粤菜,清清爽爽淮扬菜。”所以国宴也多用淮扬菜,他们常会讲起当年东家沈京似如何调教他们……于是,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的领导就决定将沈京似请出来做顾问。
他这饮食顾问的主要工作有三个方面: 定期到锦江、衡山、和平、长江、上海大厦等六大饭店的餐厅去品尝各种菜肴,提出改进意见;为六大饭店的餐厅设计一些新的菜点;担任机管局系统特级和一级厨师晋级考试的主考人员。 这三项工作对他来说是游刃有余,并且很乐意去做的。而那个厨师晋级主考人员的工作将他放到了个特殊的位置上。
六大饭店,每家饭店中都有好几个餐厅,因此也就有好几班厨师。 六大饭店餐厅中的人员,从服务员到厨师长和经理,见他莅临,无不对他恭敬有加。
1980年代初,已经90高龄的沈京似还偶尔出现在各大饭店,作为顾问对饭店的菜肴提出改进意见。经历了“文革”,他这把年纪还有这身筋骨和这副牙口能上饭店来品尝菜肴,他这个美食家可真是当得够本了。
沈京似86岁时患了膀胱癌。医生告之,如不开刀,只能活两个月,开刀有风险,但如成功了,可多活两年。他听了要求开刀,结果膀胱切掉了2/3,他又恢复活力和对美食的爱好,活了五年,享年九十二岁。他还要求,“如我死了,不要马上烧掉,先在殡仪馆放一个礼拜,可能还会活过来的。”他对人世是十分眷恋的。
五、雅趣相随,名士风范
沈京似因为自小在淮安长大,他一世讲着一口家乡话,不论后来在苏州还是上海,仍一口家乡话,上海人看不起江淮人,有人好心劝他,你这样体面一个有地位的先生,那口江北话不能改一改吗?他却不理会:“我是做银行的,从来只有人家来求我,听不得我的江北话,就不要来好了。”他对故乡淮安十分有感情,曾一次捐过十万银元给老家做公益。
当年在苏州购入叶家弄约10余亩地造房子时,对面又是太平间,又是殡仪馆,有人说这里住不得,造好的房子必为凶宅。他却说我沈京似从来不做亏心事,怕什么。结果住得好好的。他说心平气和福自来。
作为世家子弟,他当然喜欢收藏古董、盆景、听戏,对穿着也十分讲究,为人大方,欢迎朋友来谈天,来吃饭。他这种大爷脾气保持一世都改不掉。
在他去世前一二年,他身体已不行,大多时间是睡在床上,但他一定坚持白天要有一段时间起来倚在沙发上。这时,他一定非要换掉睡衣。穿上整齐衣服。家人劝他,反正马上又要回到床上去,如此换来换去不觉太累吗。他还是坚持换掉睡衣,并且定时理发修面,十分注意仪表,连衬里的短布衫他都要烫过。
在他90岁时,海内外子女一起为他做寿衣。他要求要做得与他平时穿的一样讲究,不可马虎。要求料子一定是要横机织的,一定要绸面料,且要全部丝绵,连缝制的线一定也要是丝线或棉纱线。
沈京似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他的子女亲友中很多人居住在美国等地,他放弃在国外生活的优越条件,在国内关心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建设。
沈京似在文物鉴定和烹饪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经常为江苏、上海博物馆鉴定文物,却从不收取任何费用。他还把自己精神收藏的许多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并在遗嘱中写了捐献文物的清单。
他的烹饪研究具有很高的艺术鉴赏水平,上世纪六十年代,他主持编辑了《菜谱集锦》一书,曾多次再版,广泛应用于上海和全国各地大宾馆,但他却不同意把自己的名字印入书中,不贪功不掠美,拒绝印上自己的名字。他的烹饪艺术是烹调界公认的权威。
在此,我引用已故作家程乃珊说的一句话来点评沈京似先生:“一个真正名副其实的美食家,其实也是必具备对美学的总合谙悟,人品、文品和食品,缺一不可。所以,我们才称吃为吃文化或饮食文化。”这是对饮食文化的肯定,也是对沈京似先生的高度评价。
沈京似,一个把“吃”的事业做到了极致的人、一个饮食界、文物鉴定界的名士。现代人普遍浮躁,一心想着一生干成千万件事情,到头来往往一事无成的多。这不是讽刺,这是事实,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一生能干成一件事,已经很不错了。
所谓:“一事精致,足以动人。”沈京似的一生是个传奇,也是一个对后人的启示,他够得上风流人物。
后记:2014年4月22日,东吴大学老校友李乃果、沈曾苏伉俪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到“思源”校友基金,设立“沈京似奖助学金”。也算是后人对沈先生的一种怀念和敬仰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