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种可怕的流行病,自愈性为零,治愈率极低,容易复发,难以痊愈。未遭此病侵袭者,算得上成功人士,堪比四肢健全。
有些病友称不上拖延症,更像拖沓症。所谓拖延,是该做的事拖着不做;而拖沓,是开始做了但拖拖拉拉做的很慢。这两种病应加以区分,对症下药。
经我观察,充分不准备的情况下,我们会拖延。太忙了,时间没准备好,做不了;太累了,精力没准备好,做不了;不知道怎么做,思路没准备好,做不了。
这类病症,可以服用「微习惯」治疗,即把任务分解到极其微小,做起来毫无困难的地步。例如拖着不去健身,就跟自己说:“就做一个俯卧撑吧!”乍听之下没什么用处,其实激活了体内的「成功的动力学原理」。万事开头难,起头了后面的事可以靠惯性。
准备不充分会拖延,有趣的是,准备太充分也会拖延。“这事很简单,到时候这样那样搞一搞就行了。”言下之意,现在做没必要。有些人会为此懊恼,研究结果也许能让你放宽心:人本来就会不断调整自己的努力程度,使自己刚刚好把事情完成,不浪费一点儿精力。
最后谈谈最普遍的原因:黏连。难以结束上一任务,导致难以开始下一任务。不能放下手机导致睡眠拖延;不能停止平躺导致起床拖延;不能关闭网页导致工作拖延;最滑稽的是,不管是杂志还是手机,似乎总有个东西能拖延擦屁股,把人粘在马桶上……
服用「5秒法则」可以治疗,自言自语5秒倒计时:“5,4,3,2,1,开始做!”。这听起来就像2块钱的廉价药片,但很管用。我并不清楚它的作用原理,但经我实测,倒计时后行动率是100%。
我本意并不想讨论拖延和拖沓,或梳理这些市面上的治疗法。难以治愈的关键,是我们不能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拖延和拖沓,总是在事后后悔。5秒倒计时非常管用,但仅限于我们意识到要与拖延抗争,而往往我们都失去意识,处于全自动状态。
我在简书写随想,不愿像干货文那般逻辑严谨几千字,更希望随意的表达。谁知起个引子就几百字,要再展开说「无意识」怕又成了长文。那便下次再说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