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只美丽的青鸟,生于重庆,长于台湾,留学欧美,她的一生丰富却短暂,幸福而悲伤。她歌唱过热情的撒哈拉沙漠,徘徊在悲伤的加纳利群岛,飞过孤单的中南美洲,捡尽寒枝不肯栖,最终以不羁的灵魂永远地浪迹天涯。
她知道雨季不再来,因此不管梦里花落多少,只想万水千山走遍,滚滚红尘也留不住她流浪的心,牵着一匹马,她最终消失在隐隐的青山绿水间。
她的散文作品风趣幽默,朴实感人,风靡整个华文世界。她开创了流浪文学的先河,向世人展示了另一种潇洒不羁的人生。她就是中国台湾已故女作家——陈平,浪漫、勇敢、潇洒的三毛。
三毛本名陈懋平,因嫌“懋”字复杂难写,就自己改名为陈平。1943年三毛生于重庆,1948年随父母迁居台湾。三毛从小喜欢读书,初中时就几乎看遍了市面上的世界名著,1967年三毛只身远赴西班牙求学,先后就读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歌德书院。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她的人生和文学修养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开明的教育和开放的眼界造就了不一样的三毛,年轻的三毛特立独行,有着各种疯狂的幻想和周游世界的梦想。当她被一张撒哈拉沙漠的照片触动心弦时,感应到前世的乡愁,潇洒的三毛毅然放弃德文教授、美国公务员等优厚工作,提着行李一头扎进沙漠,寻找未知的前世今生。
如此举动在世人看来无异于发疯,但我却由衷地敬佩这种说走就走的潇洒。也许只有那些心有天地,拥有大智慧、大自在的人才能如此飘逸洒脱。毫无疑问,疯丫头三毛就是其中一个。我看过很多三毛的照片,三毛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一张安静的脸,嘴微微凸起,两侧的颧骨较为明显,一头蓬松的头发随意散着,一副浪人模样,然而双眼灵动有神,透露着狂野和不屈,倔强的骄傲和自信扑面而来,犹如一名无畏的骑士,别有一番韵味。
年轻的三毛沙漠无情,白日酷热,夜晚严寒,咸水苦涩,初来的三毛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日子艰苦难熬。也许只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色能略微为她带来安慰。
但你忘了三毛是一个乐观豁达的疯丫头,她就像一把炽热的火,每时每刻都在散发着热情和光芒。人们愿意靠近她、亲近她,她的身边总有新鲜事儿发生,总有快乐可寻。得知她孤身去了沙漠,苦恋她的荷西二话不说地跟着去了,有爱如此,妇复何求。1973年,三毛与荷西终于在沙漠登记结婚,修成正果。
在这里,郑重介绍三毛一生的挚爱,西班牙人荷西。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荷西的爱和支持,也许就没有文学上的三毛。
三毛与荷西三毛在马德里求学期间与荷西相识,当时的她24岁,读大三,荷西十八岁,读高三。东方女人特有的韵味让荷西沉迷,两人很快坠入爱河。然而六岁的年龄差距让三毛很惶恐这段恋情,种种原因让三毛不得已选择了分手。六年后,感情遭遇波折的三毛重回西班牙,巧遇荷西。当她来到荷西房间时,发现墙面上贴满了她发黄的照片,原来荷西从来没有忘记她,一直都在等着她。
怎样的爱情才会让一名懵懂少年苦候六年,又是怎样的倩影才会让一道思念辗转两千余日夜。有爱如荷西,三毛是幸运的。感受到这份真挚的爱,三毛决定与荷西结婚。她曾经说过,在结婚以前我没有疯狂的恋爱过,但在我结婚的时候,我却有这么大的信心,把我的手交在他的手里。
有情人终成眷属,三毛的选择是正确的。于是乎,狂野温柔的大漠、活力四射的婚姻生活给了三毛无穷的创作冲动和灵感。《沙漠中的饭店》、《荒山之夜》、《天梯》、《哭泣的骆驼》一篇篇关于沙漠生活的点点滴滴、风土民俗脱颖而出,《撒哈拉的故事》一书结集出版,把异国风情淋漓尽致的展现在大家眼前。‘’三毛热‘’迅速从台湾横扫整个华文世界,‘’流浪文学‘’亦成为一种全新的文化现象。
随后三毛和荷西移居加纳利群岛,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继续滋润着三毛。旅游感想、夫妻斗嘴、文化差异,生活里处处都是甜蜜的歌,笔尖自然而然流淌出《逍遥七岛游》、《大胡子与我》、《亲爱的婆婆大人》等篇章,满满的全是爱和欢笑。六年时间里,《雨季不再来》、《稻草人手记》、《温柔的夜》等书相继问世,带给读者无穷的愉悦和羡慕的向往。
然而文章憎命达,完美的生活总是异常短暂。三毛与荷西的幸福生活仅仅持续了六年,1979年一次潜水意外,荷西永远离开了三毛。六年的差距,六年的等待,六年的婚姻,冥冥中仿佛天定,让人不得不唏嘘感叹。
任何人也无法接受爱人的突然离世,那种撕心裂肺的痛楚对于作家而言更是一场灾难。因为作家最丰富的便是情感,伤春悲秋给了他们常人没有的敏感,这种敏感是作家的本能,悲喜经敏感放大化为了一篇篇诗和文,让普通人感受喜悲。
“在一个个漫漫长夜,思念像千万只蚂蚁一样啃噬着我的身体。”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三毛都跋涉在无尽的痛苦中,挣扎、嘶吼、泪流。“毕竟,先走的是比较幸福的,留下来的,也并不是强者,可是,在这彻心的苦,切肤的疼痛里,我仍是要说,为了爱的缘故,这永别的苦杯,还是让我来喝下吧。”
在家人和朋友的陪伴下,三毛艰难地度过了人生最黑暗的时期。但对荷西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歇。哪怕是多年以后,三毛也说,“锁上我的记忆,锁上我的忧伤,不再想你,怎么可能再想你,快乐是禁地,生死之后,找不到进去的钥匙。”
1981年,流浪异国14年的三毛回台定居,后任教于文化大学,教小说创作、散文习作两门课程。在《联合报》赞助下,三毛前往中南美洲旅行半年,回来后写成《万水千山走遍》一书,并开始做环岛演讲。期间《背影》、《梦里花落知多少》、《送你一匹马》等书先后出版。
1984年,因健康关系,三毛辞去教职,专心写作和演讲。1990年,三毛从事剧本写作,完成第一部,也是最后一部剧本《滚滚红尘》。1991年1月3日,三毛因病住院做手术,四日清晨死于病房,年仅48岁。现场没有任何遗书,警方匆匆勘查后,给出了“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
然而三毛家人和各界人士并不认同警方的说法,有人认为三毛可能是政治牺牲品。因为三毛一直反对国家分裂,她写过一首家喻户晓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这首歌在台湾被禁唱了十几年,因为当局认为歌词中“远方”指的就是中国大陆。三毛编剧的电影《滚滚红尘》甚至引起台湾某些当权者的愤怒指责:刻意歌颂中共、肆意攻击政府、丑化国军…
三毛的真正死因至今仍众说纷纭,忧郁厌世说、精神错乱说、被人谋杀说,不一而足,但我坚决反对台湾警方“因病厌世、自缢身亡”的结论。借用三毛母亲的话: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地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
三毛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我想读过三毛作品的读者都能感受到一个阳光乐观的灵魂。即便经历了生离死别,在三毛后期的作品或是演讲里也没有掺杂一丝颓废和绝望,有的是一种心经百劫后的淡然和从容,这样的三毛怎会因病就做出轻生之举?在我看来,把三毛的死解释成自杀是对她人格的侮辱。
“生命不在于长短,在于是否痛快活过。”三毛在48个春秋里“流浪”过54个国家。踏遍万水千山,即使三毛消失在人海,但在我心中她永远不老,她就像一只倔强和骄傲的青鸟,永远向着远方飞翔,留下一路歌声和欢笑。
“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三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