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八佾篇》通览:礼乐精神

《八佾篇》通览:礼乐精神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4-03-17 08:06 被阅读0次

    《八佾》通览:礼乐精神

    孔子一生,都在试图回答一个问题——如何构建一个富裕繁荣公平而有秩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好古,敏而好学”的他“述而不作”,在周游列囗,遍访天下名师,遍览各种文化典籍之后,似乎隐隐然找到了一个答案——“仁”和“礼”。这就是孔子自己所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孔子所谓“礼”,直接指向由周公制礼作乐的秩序,所以,他是“郁郁乎文哉,我从周”,甚至以“吾不复梦见周公”作为自己“老矣”的象征。他认为,只有“克己复礼”,才是人类繁荣的基础,更是解决春秋乱局的关键。

    《论语·八佾篇第三》,二十六章,689字,是孔子关于“礼乐”思想的集中表达。从这些似乎散乱的只言片语中,我们依稀可以拼凑出孔子对于“礼乐”的基本主张与理想。孔子谈“礼乐”,从解决现实问题出发,目的在于解决“学而为人”“学为君子”的问题,目的在于如子夏所讲“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开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从“礼”的规制谈起。天子使用八佾之舞六十四人的规制团队,诸侯用六佾,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孔子所言规制,有其历史出处。老人家认为没有历史出处,擅自改变规制便是对礼乐最大的破坏。

    “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作为诸侯的大夫使用天子的规制,演奏天子的音乐,像天子一样祭泰山,表面上看,都是对礼的规制、形式的破坏,实际上,其僭越之心正是通过这种形式上的突破来实现的。正如孔子所言,“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样破坏规制的事儿都能忍心做出,还有什么事是他们所不忍心做出的呢!

    风起于青萍之末,孔子之所以对之大为光火,是他敏感地意识到礼的规制的破坏,实际上便是礼的本质的动摇。“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季氏旅于泰山”本质上是“臣事君以忠”的秩序崩塌。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失去了爱人之心,心中不存他人,礼乐还能剩下什么!纯粹就是一块遮羞布,一副臭皮囊而已。

    正是基于对“礼乐”本质的忧虑,老人家才讲“丧,与其易也宁戚”,讲“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讲“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讲“帝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讲“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正是基于“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样为正关系的深度思考,孔子才在肯定管仲的同时指出:“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才会在定公问君臣如何相处时,留下这句名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才会讲“事君尽力,人以为谄也”,事君以忠到“人以为谄也”的程度,也不算过分。这样的话,从孔子这个仅为讲究火候分寸的老人口中说出,足见其对于天下之臣事君无忠的忧虑和担心。

    谈到《关雎》,孔子讲“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谈到《韶》、《武》,孔子讲前者尽美尽善,后者尽美未尽善,说到底讲得就是“发乎情,止乎礼”——恰到好处的程度。

    最后,诸弟子用孔子的“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做结语,再次表明对一个繁荣而有秩序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向往,与对与之背道而驰的现状的忧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佾篇》通览:礼乐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udn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