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物往往相反相成,排除了一面,也就抹杀了另一面,因此,在追求极致的路上,需要格外小心。
过度保护的父母,试图帮孩子把所有负面的东西隔离,比如痛苦、失败、困难,可是剥夺孩子尝试与错误的机会,等于阻碍孩子适应性行为的发展。
包办替代和过度控制,是母亲常常会犯的错误。幼童需要母亲的照料,然而当母亲完全替代孩子做他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不注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技巧时,不但培养了孩子的依赖心理,还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让他对自己的能力形成扭曲的认知,最终妨碍孩子的成长。
过分控制则有着更为广泛的形式,也更为复杂和隐蔽。强调孩子要听话、服从,用各种清规戒律约束孩子,没完没了地进行指责和纠正,是很多家庭的生活图景,似乎也被社会广泛接受。毕竟,现在的中国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谁也输不起,所以事无巨细,大人都希望能够给孩子以引导,免得他走弯路。结果,过度的焦虑导致过度的控制。密不透风,方方面面的干预,剥夺了孩子自主尝试的机会,妨碍了孩子的自我意志发展,导致孩子社会化不足,结果孩子要么停留在幼稚化的阶段,要么采用“胡作非为”的方式来反抗。
那么母亲到底基于何种心理,要对孩子的成长做出如此不利的选择?了解背后的心理动因,有助于解决过度保护的问题。
施行过度保护的母亲,大多是本人的基本需要未得到满足的人,对子女的过度保护只不过是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代偿。这种母亲有被爱的渴求,渴望从孩子那里得到爱,因此希望孩子对她们忠诚、驯服、并且一刻也不离开,这样才能止住她们感情上的饥渴。有些母亲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因此时刻为孩子的安全焦虑,容易导致过分保护。有的母亲有强烈的占有欲,因此把占有的对象转移到孩子身上。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施行过度保护的母亲往往很难有自知之明,也听不进别人的忠告,直到孩子有明显的情绪、行为或品行障碍,或者母子矛盾激化,才会暴露出问题。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单行线,作为母亲可谓责任重大,如果能够提前接受一些心理学的培训,或许可以预防过度保护和控制的发生。
另外,与过度保护相对应的现实是,还没长大的成年人比比皆是,或者可以说,我们都是成长路上的半成品,一是因为生命成长永无止境,二是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在这样那样的方面,我们依然保留着这样那样的不成熟。
有的人在事业上如鱼得水,家庭生活却一踏糊涂;有的人改变物质世界的能力很强,却不擅长处理情感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尚待发展成熟的部分,只要功课没有做完,生活就会一再给我们脸色看,提醒我们继续完善。从这个角度讲,成年不等于成人,成人是终其一生的漫长过程,而成熟永远是相对的,终止成长是一件非常可悲的事情。
童年已逝,无论父母做得怎样,我们都需要对自己今后的成长负起责任。在心理心灵领域,最高级和最原初的状态往往容易混淆,老子讲的“复归于婴儿”,并非让我们回归到婴儿的无意识状态,而是拥有婴儿般纯净的品质,那是穿越世事复杂,仍能保留的赤子之心。真正的个性,基础也是充分的自知自觉,虽经生活磨练,仍能保有生命热情,勇于展现自我的一种风范,是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反复建构仍能保留的个人特质。
既然我们主动都是半成品,那么成长对于生命便永远具有价值,我们都希望活出自己,而个性不是特意追求来的,那是生命成长成熟结出的自然果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