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阿彭,我想和你一起成长。
01、渴望改变,又害怕改变?
我曾也是一个这样的人:不自信,不善于表达,更不敢和别人交际,生怕有一个什么做不好遭人讨厌。
可事实是,那些看起来毫无头脑的人却能在交际中混的很好。
我渴望改变,却无法去参加别人的交际,只能在孤独的环境拥抱自己。
一个人躺在黑夜里,百般摆弄着手机,短信和电话只有10086,微信列表那么多好友,却不敢去联系。
经常想和个许久未见的朋友打个字聊个天,往往写一段删两端,最后按了两下返回,回到了首页。
直到现在参加了陈海贤老师的心理课程,我才慢慢认识到,我也是能跳出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的。
而且我发现,大多数的改变都没有想象的简单,人总是容易屈从于恐惧,但这种恐惧就是来源于改变。
我们经常会下意识地这么想:
如果我们拖延,就想办法勤快一些
如果我们迟到,就制定早起计划
如果脾气大,就学着对人礼貌
如果做不到的话,一定我们的意志有缺陷,或是不懂得方法。
但是长时间找不到方法就会更加焦虑。
02、我们都以为换个环境就能改变自己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有一个角色老布,在监狱生活了将近50年,监狱就是他的全部人生。
当他刑满释放时,他没有满心欢喜,反而感到无可适从。
为了重回监狱,老布不惜举刀杀人,回到他的监狱里。
可当他再次被释放时,老布因为无法适应外界的改变而选择了自杀。
这里就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概念了——心理舒适区。
心理舒适区是一种人应对事物的处理方式,故事中的老布希望回到监狱就是因为想回到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再说另一个,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吧:
想着自己换个环境就能改变自己了,结果没过多久发现自己又成了一样。
我们都以为换个环境就能改变自己。
而事实是,改变是指放弃现有的应对行为机制,去使用另一套应对机制。
我们换了环境,却没有改变自己的应对行为,就是没有跳出自己的心理舒适区。
这样的自己,怎么会改变呢?
最让人感到沮丧的是,自己会不自觉用熟悉的应对方式去构建生活。
03、来看看我们内心中的恐惧
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凯根提出了一种帮我们理解心理免疫的X光片方法。
一共有四步:
1.希望达成的行为目标
2.在做哪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
3.这些与目标相反的行为有哪些好处
4.心底有一个重大的假设,如果不这么做会有哪些糟糕的情况
就拿我来说吧,之前我不太会交际主要是因为我不会表达。
对应的一,我希望我能善于表达,融入人际交往。
对应的二,正常交流中我总是刻意地避免交谈,减少沟通
对应的三,减少沟通的好处在于我不会和他人发生冲突,也不会留下什么更为糟糕的印象
对应的四,如果去和别人交流沟通,说话引起对方的反感就不好了。儿时总是看到乱说话的人被人讨厌,厌恶的表情已经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之前的自己一直恐惧着改变。
就像开汽车的时候同时踩着油门与刹车,动力和信心逐渐消失在空气中,最后只能放弃。
但也不能责怪已有的心理免疫系统,他曾经保护了弱小的我们,只不过我们最终仍然要成长。
90天无戒写作主题训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