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现象与自在之物
哲学家习惯将自己置于生活与经验之前,置于他们称之为现象界的东西面前,就像在一幅一劳永逸地展开、一成不变的呈现同一事件的绘画面前一般:他们认为这个事件必须得到正确的解释,从而对产生这幅画的内在本质得出一个结论,也就是说对总是习惯于被看作是现象级的充分依据的自在之物得出一个结论。
与此相反,更严格的逻辑学家则在明确的将行而上学的概念确定为绝对的、因而也是无条件的概念之后,否定(形而上学世界的)绝对与我们所熟悉的世界之间有任何联系:所以自在之物根本不会在现象中显现,从现象是不可能得出关于自在之物的任何结论的。
但是,从这两方面来看问题,都忽视了这样的可能性,即那幅画——也就是我们人类称之为生活与经验的东西——是逐渐生成的,而且仍然完全在生成过程中,以此不应该被看作只是固定的大小,人们可以由此出发得出关于首创者(充分依据)的结论,或者拒绝得出结论。
由于我们几千年来都戴着道德的,审美的,宗教的要求,带着盲目的爱好,激情或者恐惧来看世界,完全沉溺于非逻辑思维的“坏毛病”中,于是这个世界就渐渐不可思议的生成得如此丰富多彩,如此令人惊吃惊,如此意义深刻,如此富有情感,他获得了色彩——可我们却是着色者:是人的智力让现象显现,并将其错误的基本观点带入到是事物中。很晚,很晚,人的智力才进行思考:现在它似乎觉得现象界与自在之物如此截然不同,如此截然分离,以至于它拒绝从前者得出关于后者的结论,或者用一种极其神秘的方式要求我们放弃我们的智力以及我们的个人意志,以便于通过本质的生成而达到本质。别人再次把我们的现象界——也就是说,依据智力上的错误编制而成的并为我们所继承了德关于世界的观念——的所有特征拼凑到一起,不是指责那种智力有过失,而是将事物本质归究于为这种事实上的,非常可怕的世界特征的原因,并鼓吹解脱存在的拯救。
有了所有这些理解,最终将在思想发生史上庆祝其巨大胜利的恒久而艰难的科学过程将以决定性的方式完成。其结果也许可以归结为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称之为世界的东西是大量谬误与幻想的结果,这些谬误与幻想是在有机存在物的全部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并且互相之间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在他们作为整个过去积累起来的财富为我们所继承——作为财富,是因为我们人性的价值以此为基础。事实上,严格的科学只能在很小的范围内使我们脱离这个观念世界,——而且也完全无法对此抱有奢望——只要科学无法从根本上打破原始感觉,习惯的力量就只能这样。但是科学可以一点点一步步的阐明,作为观点的那个世界的发展史——至少使我们暂时超越整个过程。也许那时候我们会认识到,自在之物值得人们为它而纵情大笑:它显得那么多,整个儿就是一切了,但实际上却是空的,也就是说毫无意义。
体会:
科学家总是尝试通过对现象的解释来阐述一个自在之物的真理。科学是可被证伪的,所以科学怎么可能用来揭示自在之物呢?正如牛顿经典力学在当初是多么的无懈可击,更别提早期的地心学说。自在之物不会在现象和经验中显现,通过现象也不可能得出自在之物的任何结论。我们称之为世界的东西,是大量的谬误和幻想的结果,而这个世界认识生成的过程是逐渐发展出来的。事实上,科学的每一次迈进也是我们在逐渐的打破原始感觉的习惯。人类在自在之物面前是如此的渺小,它显得好像是一切,实质上却是空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