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章:去除束缚,减少对孩子的心里控制
心理控制是指父母通过影响孩子的心理、感受、情绪和想法等控制孩子。使用心理控制的父母,容易培养出内摄动机强的孩子。内摄动机驱动的孩子,做事是为了满足别人,比如不辜负加入的期望、不让妈妈伤心、得到别人的肯定、有面子等等。
这样的孩子看似做事积极、主动,不需要外在压力驱动,但他追求的是别人的肯定,而不是自己的肯定。这样的动机不利于孩子形成自主的心理。
本章讲述了否认感受、压制思考、激发内疚、有条件的爱、动机分析、激发焦虑等六种常见的心理控制方法及其对策,最后也讨论了正确的批评方法。
第一节:否认感受: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
妈妈:“宝贝,你要加衣服了。”
孩子:“我不冷。”
妈妈:“不会吧,你肯定冷。”
孩子:“我真的不冷。”
妈妈:“我不管,反正我觉得你冷。”
然后咣当,一件大厚外套扔给孩子。
这个场景是否有点儿眼熟?孩子长大后,把它总结为“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这在心理学上叫否认感受,就是通过否认孩子表达出来的感受,从心理上控制孩子。
在举两个例子,比有一款适合你,比如:
爸爸:“不许哭!这有什么好哭的?”
孩子:“爸爸,我疼。”
爸爸:“摔得并不重啊,怎么会疼呢?你是男子汉大丈夫,肯定不疼。”
妈妈(送给女儿一个礼物):“喜欢吗?”
孩子:“嗯,不太喜欢。”
妈妈生气了:“你怎么会不喜欢呢?你一定喜欢!300块钱呢!”
女儿:“爸爸你看,我考了99分”。
爸爸:“有什么好高兴的!你看看人家小明,考了100分都不骄傲。”
爸爸:“今天到爷爷奶奶家玩,开心吗?”
女儿:“不开心。”
爸爸:“爷爷奶奶对你那么好,还做了那么多好吃的给你吃,你还不开心?忘恩负义。”
否认感受是一种很有效的心里控制手段,因为孩子需要通过外界的反馈确认自己的行为、感受和认识是否得当。如果父母否认孩子的感受,但孩子又确实体验到这种感受,他就会迷惑:
——“是不是我有问题啊?为什么我会有这种错误的感受呢?”
——“我摔了一跤明明很疼,爸爸却说我不应该疼,那我的身体有病吗?”
——“考了99分我真的很开心耶,爸爸却说我开心不对,难道我的心理没有小明健康。”
否定孩子的感受,会导致孩子压抑自己的感受和想法,怀疑自己的价值,进而导致他不够自信,也无法形成独立的自我。以后会出现两个极端,要么在心理上彻底依附父母,要么产生更多的叛逆行为。
因此,我们不应该否认孩子的感受,因为感受是孩子内心自然产生的,它没有对错。我们可以规范孩子的行为,矫正孩子的想法,但是对于孩子的感受,我们只有接纳。接纳之后,在解决问题,也会更容易。
不管怎样,都应该鼓励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这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孩子摔了一跤,我们不用过度恐慌,跑过去一把搂住孩子说:“宝贝,摔疼了把?都是这地不好,我们打地。”这会使孩子以为摔跤是一件天大的事。是他更害怕。(龙衍Sir的观点:这也导致孩子长大后对于让自己不开心,难过的事情,会使用暴力去发泄,不能承受一点委屈。因为小时候当他疼的时候,家长就会教孩子把责任推给别人,如“都怪桌子,都怪凳子,都怪谁谁,把宝宝弄疼了,打它”。)
比疼痛更强烈的一种感觉,是害怕。你的孩子害怕时压制他的感受,他就会变得勇敢吗?很多家长就是这么做的,但其实最后往往事与愿违。
比如孩子到爷爷奶奶家玩,竟然说不开心。你可以先肯定他的情绪:“哦,你不开心啊。”或者鼓励他继续表达:“你再多说说。”因为我们需要弄清楚他不开心的原因,才能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否定他的感受。孩子可能会说:“他们做的东西,我不喜欢吃。”或者“他们不让我出去玩,老是闷在家里。”然后我们对症下药。
中国人对人都把孩子当成小皇帝,一切都围绕着孩子转。但是更多地是在物质方面以孩子为中心,在精神方面我们反而不太尊重孩子的感受。
第二节:压制思考:我还不是为了你好!
看了上一节,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儿委屈:“我们还不是为了孩子好吗?”
是啊,“妈妈觉得你冷”是为了保护孩子不着凉,“爸爸觉得你不疼”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坚强。“考了99分也不许高兴”是为了防止孩子骄傲。
可是,你知道吗?“我还不是为了你好”这句话,就像“你以后就明白了”这话一样,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控制的方法,叫压制思考。
如果孩子从小就常听大人说:“你要相信,我都是为你好,你长大以后就明白了。”孩子就会想:“哦,原来我的思考是靠不住的,我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对我自己好。”这会导致两种极端的情况——孩子长大以后要么没有主见,凡是都听别人的,随波逐流;要么故意反叛,妈妈叫他往东,他偏要往西,妈妈叫他赶鸭,他偏要撵鸡。
价值观和自主的判断。只能来自于独立思考。可我们中国的父母,经常会用一句“我是为你好。”。就宣称辩论获胜,好像只要动机是为了孩子好,那方法和逻辑就一定是对的。
这样确实可以让孩子暂时听你的话,但从长远看,代价是孩子没有独立思考能力。
爸爸:“以后你不要和小明玩了,他坏毛病太多了。”
儿子:“可是我喜欢和他玩~~”
爸爸:“我是为你好,你别不识好歹。”
女儿:“爸爸,我喜欢爷爷奶奶,为什么不让他们也住到我们家来呢?”
爸爸:“小孩不要问这种问题。”
妈妈:“你的人生,我都替你规划好了,你将来啊,就去上文科,然后上管理专业,将来就到外企去,做个小金领。”
女儿:“可是我喜欢理科~~~~”
妈妈:“你现在还不明白,将来就知道了,你要听我的,我都是为你好。”
儿子:“妈妈,我不想去奥数班了。”
妈妈:“想想想,小孩子想什么想,你听大人的话就行了。”
妈妈:“我都替你看好了,这小伙子在国企上班,工作稳定,福利又好,家里条件和我们家也般配,这回你不许再把人家气跑了。”
女儿:“可是我对他没感觉~~~~”
妈妈:“感觉、感觉!感觉能当饭吃啊!我都是为你好!等你将来小日子过得美滋滋的,你就明白了。”
这些看起来是不是特别眼熟。
比如上面的例子,妈妈为孩子规划人生、逼孩子学奥数、很可能是妈妈觉得奥数成绩好、“小金领”这样的孩子让自己特别有面子。然后妈妈自己就相信了这真的对孩子好,再用这个理由去说服孩子。
那么,怎样才能避免压制思考这种心理控制的方法呢?
首先,我们要改变思想,认识到我们家长认为的好,不见得是真的好。孩子怎样才算好?只有孩子自己知道。
我们可以使用上一节中介绍的技巧,就是先肯定孩子的感受:“哦,你今天不想去上学啊?”有时候,家长肯定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就能打开心扉;但有时候,孩子仍然会抗拒。你问:“为什么不想去呢?”他也只是说:“我就是不想去!”这时候,家长可以试着猜一猜孩子的原因:“哦,是不是谁惹你烦了?”“是因为学习、作业上的事吗?”
父母要慢慢弄清楚孩子不愿意去学校的真正原因,然后可以讨论了。
如果时间紧急,无法进行这样详细的讨论,那也可以直接告诉孩子:“我也很想和你聊一下这个问题,但现在我们快迟到了,所以我先把你送到学校,然后晚上我们来讨论。”当然,到了晚上你一定要说话算数,和孩子开诚布公地讨论。
这样几次之后,孩子就知道了,父母说话是算数的。对他的意见是尊重的,孩子就会越来越配合。千万不能为了图省事,就用一句“我都是为你好。”把孩子的自主思考封杀了。
作为心理控制的主要武器,“我都是为你好”不仅会压制孩子的思考,还会激发孩子的内疚心理:“我都对你这么好了,你怎么还能不听我的话?”这就是下一节要讨论的心理控制方法:激发内疚。
第三节:激发内疚: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
儿子:“爸爸,你怎么老不陪我玩呢?”
爸爸:“还不是为了你?!你一个星期上五个兴趣班,你以为你的学费是天上掉下来的吗?我每天上下班来回三个小时,白天累的要死,回家还要加班,都是为了你啊!你还不珍惜,不去好好学习,还在想着玩?”
这个爸爸的话,就是激发孩子内疚心理的第一种典型言行:对孩子历数自己的付出。
但你大概也听出来了,这个爸爸的话有问题:一星期5个兴趣班,多半不是孩子要求的,而是父母给他报的。所以孩子多冤枉啊,他又不想上这5个兴趣班,可现在爸爸却觉得都是孩子的错,要求他为上这5个兴趣班的后果负责。
就像曾经热播的电视连续剧《虎妈猫爸》里的一个片段:
女儿:“我讨厌妈妈!”
妈妈(赵薇演):“你知道这家里谁是真正为你着想的吗?谁真正关心你,你知道吗?妈妈为了你,连工作都不要了,每天想着你吃什么、学什么,你就和我讲这样的话,你有没有良心啊?!”
在虎妈看来,:“哎,我为你工作都不要了,每天就操心你的学习和生活,你还不感恩啊?”
可从女儿的角度来看,她压根就不要妈妈整天盯在家里,把她安排成一个全自动机器人。这是激发内疚的第第二种言行:不是孩子的错,却让孩子以为是他引起的,要他负责。
再比如,夫妻吵架后,有的妈妈会对孩子说:“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离婚了。”这其实也是一种激发内疚,因为你要不要离婚,那是你的事。你考虑到孩子的因素,决定不离婚,那也是你的决定,你凭什么就觉得孩子因此欠你的呢?
很多父母的心里其实觉得:“我不管你要不要我牺牲,反正我觉得我做出了牺牲,所以你就欠我的。”
可是,我们把孩子生出来,本来就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本来就是父母自己的决定,所以孩子真的不欠我们任何东西。你需要把孩子抚养大,这本来就是你的义务,在你决定生孩子的时候,你就相当于已经做出了承诺,所以要为你后来的那些所谓的牺牲负责的,不是孩子,而是你自己。
如果我们经常激发孩子的内疚,就会让孩子怀疑自己的价值。
如果孩子觉得自己总在给别人惹麻烦,那以后就会活的战战兢兢,压抑自己的想法,随时想的是怎样不惹别人讨厌,或者干脆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你们不是都嫌我麻烦吗?那我索性多惹点麻烦,让你们嫌个够。这就是叛逆。但是这些孩子在叛逆的时候,心里其实是很苦涩的,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
但是虎妈们还不肯就此收手,她们还经常会对孩子使用第三种激发内疚的方法,就是直接告诉孩子——你应该感到内疚。比如《虎妈猫爸》里的虎妈对女儿说“你有没有良心啊”。又比如:
(儿子考了75分)
妈妈:“我每天天还没亮就起来给你做早饭,把你送到西边的学校,在挤一个小时公交车到东边上班,晚上陪你做作业到11点,你就考个75分?你对得起妈妈吗?”
显然,这个妈妈是把自己的感受凌驾于孩子的感受之上。她满脑子想的都是自己,孩子没考好,她想的是自己的付出;孩子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所以孩子应该内疚。
她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当孩子没考好时,他的感受是什么——他是不是很沮丧、失望、难过,甚至可能也在害怕妈妈的惩罚,这个时候他还没来得及感到内疚呢。
作者不是说内疚这种情绪不好,父母在任何时候都应该避免让孩子内疚。绝对不是。内疚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在你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事情之后就会产生,一个人如果从来不感到内疚,那肯定道德有问题,不知道要做出多少伤天害理的事情。
第一,孩子应该有内疚感,但内疚感要自然产生。这里的关键就是让孩子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评判体系,这样孩子做错事之后,自己就能意识到错了,自然就会感到内疚。(关于价值观,第六章详细讲。)
第二:我们要干涉的是孩子的行为,而不是孩子的感受。孩子没有考好,不要急着责备他,而应该和他一起看看为什么没考好,帮他下一次考好些。孩子犯了错误,比如打碎了家里的碗,不要急着骂他:“怎么这么不懂事,你不知道妈妈赚钱多幸苦吗?!”而是让他把碎片收拾好,告诉他这个碗多少钱,他可以通过做家务来补偿。
因为孩子犯错误时,其实更多的是害怕或者困惑,这个时候你逼着他内疚,只会让孩子更不会处理错误。
第三:父母有时候激发孩子的内疚,是因为自己太沮丧了。“我为孩子做了这么多,他怎么还是这么不听话呢?还是学习不好呢?还是让我失望呢?”这时候,父母很自然地就会觉得孩子应该负责任,应该内疚。
但是,就像本书中一再强调的,你不能干涉孩子的感受。你自己有负面情绪,可以直接告诉孩子,至于孩子是不是感到内疚,是他的事。
比如:孩子来找你玩的时候,你可以直接说:“对不起,爸爸现在特别忙,因为爸爸也有自己的事业,我今天晚上加班,明天陪你玩好不好?”又比如:孩子没考好,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你的感受:“你考了75分,让我很失望,因为我知道你可以考的更好。”
还有些时候,我们忍不住要把自己为孩子吃的苦都一道一道地摆给孩子听,是为了教育孩子感恩,可你的这种感恩教育,孩子听了却往往变成内疚教育。
区别在哪里呢?就在于你为孩子付出时是不是期望有回报?当然,这个回报不一定像一百年前那样,要孩子给你养老,而可能是要孩子听话,要孩子好好学习,等等。
可是,你想想,如果一个人帮了你,但是他有回报的要求,那你对他是感恩呢?还是感觉欠债?
孩子也是一样的。如果他们感觉你对他的付出是有条件的,他们的感受更多的是欠债,而不是感恩。
(关于正确的感恩,第六章会讲到。)
用激发孩子内疚的方法控制孩子,虽然经常会很有效,但却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阴影,贬低孩子自我价值。
而且,激发内疚是把你对孩子的付出和孩子对你的回报挂钩。“我对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却至回报了这么少,你难道不内疚吗?”这会让孩子误以为“如果我达不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就会不在给我付出了,”甚至在很多种情况下,这还不是孩子误以为的,很多父母真的就是这么做的。孩子收到的信号就是:“爸妈对我的爱是有条件的,我要是不听话,爸妈就不再爱我了。”
这是最恶劣的一种心理控制方法:有条件的爱。
(明天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