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根活动支架、一张白幕、一盏聚光灯、十来个人,不到半个小时,一个三平米见方的皮影演出场地就搭建完毕,这是发生在太原美术馆2号展厅一角的事情。上午,我和爱人来此参观画展,有幸亲眼目睹了久负盛名的皮影戏。

在一声悠扬的道白声中,皮影戏就紧锣密鼓地开场了。剧情是官员升堂办案,一班原、被告说唱道白,官员稳座、拍着警堂木大声评判着案情,败诉一方在衙役的虎威声中认罪伏法,胜诉一方则对青天大老爷千恩万谢……因演员的清徐口音我听得不是十分的清楚,且没有字幕提示,所以整个演出我只能看个大概,凑个红火热闹。到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不仅在台前观看,还“深入”到幕后作了一番调查。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影人,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泛,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多种多样的皮影戏。据史料记载,皮影戏始于西汉,兴于唐朝,盛于清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2011年,中国皮影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今天参演的是清徐县常丰皮影团,全团共有九名成员,七男两女。除两位女同志年龄在50岁左右外,其余七名男性演职成员都已年过60,主演看样子已过古稀之年。看来,皮影戏确有“遗产”的味道,后继乏人已是既成事实。好在演职人员个个精神抖擞,劲头十足。除主演及一位女性副手(司职女声)外,七名成员司职锣、鼓、镲、弦、板等乐器的演奏。开场后,个个手脚并用,忙个不亦乐乎。不过,大家手法娴熟、配合默契,从而在台前荧幕上获得让人眼花缭乱、喝彩不断的效果,以至于偌大的展厅一时人满为患、水泄不通。真是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道具箱内,装满了用驴皮制作的各类角色。根据剧情的不同分门别类地摆放在幕后的长桌上,并布置到幕布的不同位置。演出时,主演双手不停地舞动着皮影上的三条木棍,皮影就随着主演的说唱道白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手法之快、动作之准、唱做之天衣无缝,让我发自内心地佩服着,心想着老师傅都这般年龄了还如此身手敏捷,真乃神人也。由此,也联想到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亟待后人的发掘和传承。否则,再过几十年后就有失传、断代的可能。

虽然说皮影戏在影视节目中早已耳闻目睹,但如此近距离的观看还属头回,直到时近中午演出结束,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演出场地,脑海中还不停地回味着刚才的剧中情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