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让食
少队把“让食”布置成家庭作业,是很有针对性的。
教育教学小故事你坐到KFC,这种孩子们喜欢光顾的地方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有很多的祖辈和父辈们在用慈爱的目光笼罩着只顾自己吃喝的孩子。
一次,我和一位带着儿子的朋友同在KFC就餐。就餐时,她的儿子看到妈妈吃饭就问:“妈妈,你怎么吃肉啊?”这句话让我记忆尤新。我瞬间看到了朋友平时的教育和整个社会的教育。
在吃饭时,大人就告诉孩子。孩子是最重要的,孩子应该享用最好的。所以,他们长大后就应该心安理得“啃老”。
我也是妈妈,我也愿意给我孩子我有的一切。但我知道我拥有的不足以满足她。小时候是“一块肉”。大了呢?难道我的女儿就是为了一套房子、一辆车子、还有父母免费为她看孩子的权利吗?这个世界有更美好的东西——美好到以我们的眼光尚不能触及。
我的同事告诉我:在他们家觉得KFC还很贵的时候,他们全家要么不吃,要吃就一定点三份。这是应该是一个好的态度。
我老公在吃饭时会把最好的留给我,说:妈妈做饭辛苦,这是妈妈的。这种态度值得表扬。
(二)明确对和错的标准
我曾和一家三口在一起待了几个小时我就受不了了。父母不停的说:“不要动这个!”“不许躺着!”“不要跑!”孩子若无其事。不一会就引发暴力管理——孩子被父亲打哭了。于是,同行的人的情绪都受到了影响。
频繁的批评和指责决不是有效的教育。而形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父母本身就没有一个标准来区分对错。
这对父母好象很了解那种行为是不好的行为,比如:抢别人手中的东西、把家里弄乱、不尊重人等等。但对于好的行为是什么样的却没有明确的告诉孩子。
或者是他们想通过“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我认为这是最差的方法。只有警察对罪犯才这样讲话。
为什么不直接的具体的告诉孩子好的行为应该怎么做呢?看表演时,我对那个男孩子说:“把垃圾放到塑料袋里是一个男子汉应该做的。”孩子立刻做的很棒,甚至在演出中两次将垃圾送到垃圾箱中。
这说明问题不在孩子,在大人啊。
(三)养东西还是养孩子?
豆豆小时候玩玻璃杯子把杯子打碎了,她吓了一跳。孩子的爸爸立刻暗示我不要责备孩子,他说了一句话,很有意思。“我们是养杯子还是养孩子?”
东西丢了或坏了,孩子会很沮丧。如果大人这时说:“你怎么这么笨,连个东西都看不住!”“一件衣服很贵!我不会给你买了!”孩子会更害怕。害怕到自己觉得没有办法解决问题时他们就会逃避这个问题。“不去想了,反正也没有办法。”
豆豆丢了一件衣服。她很不高兴。我帮她回忆了丢失的过程后,建议她到教室、餐厅寻找、并和她一起去少队寻找。衣服最终没有找到。她很不开心:“那是我最喜欢的衣服,你要给我买一件一样的。”我说:“衣服不会被消灭,而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
看,一件丢失的衣服。我们学会了沮丧——推理——勘察现场——解决问题——自我安慰——能量守衡定理,很值!
教育教学小故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