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个人的偏见。学习佛学,亲近佛法,要能够有一个明晰的认知,这个明晰的认知从哪里来呢?就是先要能够读一读佛教的历史,然后再研究佛教的教理,这样教史和教理互相映照的来看呢,就会明晰很多。其实早期的佛教原汁原味的佛法那个没有文字的记载已经不可知了。后来都是几百年以后集结相传的。但是通过教史和教理的推论,我们也能够大致的知道核心思想是什么。其实早期的佛教主要就是建立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当时的印度有各种各样的宗教和哲学派别,对于世界观的认识主要的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常见,一类是断见。什么是常见呢?就是认为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我的精神本体,什么是断见呢?就是人死如灯灭,就是以后无论精神肉体就什么都没有了。世尊当年就是为了破除这两种根本的错误认识,开显真实的世界。真实的世界,主体的我既不是永恒不变的,也不是断灭的。后来教理不断发展,又安立了第八识作为轮回的主体,但这个第八识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就调和了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对于各种不正确的见解,世尊的佛法破斥的多,但是对于什么是真实的世界建构的少,所以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后人争相辩论真实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其实还是世尊大智慧。因为真实的世界只有证后才能够知道,凡夫是无法知道的,通过思维逻辑是推不出来的,因为一落入人的思维就失去了三分的真实,再落入语言系统就又失去了三分真实,如此只能勉强比喻,因此还是多从“不是什么”来说“是什么”比较好。因为当我们知道了它“不是什么”也就多少知道了一点它“是什么”。其实早期佛教最根本的主要还是讲一个空,就是他反复在讲“这个不是我,我不是这个,这个不是我的真我”。但是当时的空说的不详细,后来人们不断地发展,从悟空到空空,到空有不二,一心三观,三谛圆融,再到一切圆融等等。其实真实的存在,并不是在现象世界外有一个本体世界,而是互涉互入,重重无尽的。现象与本体,不可以说是二,也不是简单的合一,离诸戏论,离四句哲言,方为真。不能直接告诉你是什么。那怎么办呢?各种说法很多,后来的思想又融入了中国文化,又有发展。你就知道真实的世界的本质其实是非常非断,缘起性空,一切圆融的即可。早期说空是为了破除人们对“实有”的执着,般若学大倡空说,后来一部分人就容易接近断见,于是中观等一些学派出来调和,空有不二,三谛圆融。但人们仍然会追问,既然无我,谁在轮回的问题,还是不能够彻底回答,于是唯识学派出来,干脆安立了一个轮回的主体第八识。人们不知道佛教的发展过程,就不明晰。其实每一步的发展都是为了对治一些当时的问题的。还是回到最基础的悟空为好。但要明白这个空的含义。举个例子吧,比如佛家和道家都提到的一个比喻叫薪尽火传。薪尽是形灭,火传是神变,那么火的理、火的性、火的道却是永恒不变,永远在那里的,这个“本”是不变的,道是不变的。所以形灭神变本永恒。这个“本”,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生不灭。当然这样说也是从人的思维角度勉强的把事物一分为三说,其实根本的来说就是一切圆融。-青松悟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