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I 阴影里的唐太宗
上一章 I 第一卷 雄姿英发少年郎【三】群聚博戏交豪杰(下)
撰文 I 容蓝
【四】聪明勇决促起兵
杜淳版 李世民李世民与刘文静的初次见面,谈得十分投机,李渊集团按照刘文静给他们制定的战略计划,暗地里一步步紧锣密鼓的实施,终于在大业十三年五月扯旗起兵,开始问鼎天下。
李渊父子晋阳起兵,就像一记劈裂天空的绚丽闪电,瞬间就刺破了大隋帝国的茫茫黑夜,令天地之间一片光亮;如一道穿透浓云迷雾的熠熠曙光,瞬间就照亮了李渊父子向往的那个方向,也照亮了大唐帝国的清晨。
这个令天地变色、令历史改辙的伟大事件让许多原来籍籍无名、抑或是亡命天涯的人参与了进来。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大唐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开国功臣,如裴寂、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殷开山、唐俭、柴绍、刘政会、温大雅、武士彟等等……
这些人是晋阳起兵最重要的骨干力量,正是有了他们的推动、策划、参与,李渊父子所谓的举大义于天下的起义才能获得成功,大唐王朝最终才得以横空出世。
但是,他们,终究只是这个伟大事件的配角,而真正的主角,是李渊父子。
我们从新、旧《唐书》及《资治通鉴》的记载来看,这三家史官们都说晋阳起兵李世民是首谋,似乎开唐谋划的一切功劳都是李世民一个人包揽了的。
但是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去甄别窥探,就会发现,原来真相其实很尴尬。
不管官方的史书如何的被篡改或者不真实,但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在历史的夹缝里,总是有许多的痕迹被后人捕捉到的。
我认为,李渊作为当时牧守一方的封疆大吏,在那个时代,反隋自立这件事情,如果他自己内心没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只是因为别人的撺掇或者逼不得已而为之的话,开唐的过程中的很多坎他们肯定是迈不过去的。
我这样说不是为了否定史书的记载,而是从一件事情本该具有的逻辑和根据散落在历史角落的记载来综合分析事实本来的面目,还原一个符合逻辑的真相。
我们在前面曾提到,李渊在和李世民来太原时,曾说过太原是老天赏给他的,在温大雅所著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中,这句话得到了再一次印证。
温大雅记载说,李渊:
“以太原黎庶,陶唐旧民,奉使安抚,不逾本封,因私喜此行,以为天授。”
这不光是胸怀大志了,这是李渊赤裸裸的不臣之心。既然有了此心,我认为李渊后面的一系列的表现和言论,都不过是遮羞布而已,要么是他觉得时机不对,要么是他觉得方向不对,又或者还是有些许的心悸而已。
其实,李渊的反动思想从大业九年他与宇文士及在涿郡夜论时事的时候就已经萌发了,或者萌发得更早一些。这可以从《旧唐书.宇文士及传》的记述得到印证。李渊做皇帝后,有一次跟裴寂聊天,谈到晋阳起兵的事情,他笑着对裴寂说:
此人(即宇文士及)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经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
很明显,对于造反这种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的事儿,不想就不会说,说了,就是想要做,更何况李渊这种官场的老油条。
而且坐定太原后,他就密令在河东的李建成潜结英俊,李建成做得也不错,他在河东:
倾财赈施,卑身下士,逮乎僧道博徒监门厮养,一技可称,一艺可取,与之抗礼,未尝云倦,故得士庶之心,无不至者。
而同时李渊对李世民在太原群聚博戏也不闻不问,还把造反派积极分子刘文静引荐给李世民认识。
这些安排和行动,他都是在为起兵做准备。
再一方面,我认为李渊真是具有命世大才和帝王之姿的,至少是个众望所归的人物。当时在太原,无论是官员、豪强,抑或是草莽富商,都一致看好李渊,纷纷劝说他起兵。甚至于,当时的晋阳县委书记姜抃评价李渊说:
隋祚将亡,必有命世大才,以应图箓,唐公有霸王之度,以吾观之,必为拨乱之主。
所以,我认为晋阳起兵,只是李渊将李世民推倒了前台,他蛰伏于幕后,因为这个时候,李世民是他身边最亲近的、最值得信任的人。
晋阳起兵是李渊长期酝酿的结果,从大业九年到大业十三年,李渊一面在杨广面前装可怜、图表现、弱猜忌,一面暗地里集聚力量,静待时机。
这么漫长的过程,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是不可能坚持下来的,更何况,他身边还有王威和高君雅作为太原副留守时刻用警惕的眼光看着他。
但是,尽管如此,我们对李世民在这场革命活动中的表现,仍然是应该击节叫好的,毕竟这个时候,他刚刚二十岁而已。现在很多二十岁的年青人,还没断奶,在父母的面前还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很多人还在坐吃等死。
在大业十二年底,突厥屡次骚扰北边,杨广大为恼火,命令李渊和马邑太守王仁恭领兵合力抗击。
不知道是李渊与始毕可汗眉来眼去,根本没用心打,还是真的没有干过,反正就是输了。这令杨广非常生气,马上派遣使者捉拿李渊和王仁恭去江都治罪。
正是这次事件,直接引爆了李渊。他一方面找借口不去,同时还在晋阳整日的喝酒找女人,要多无聊整多无聊,以此来消除杨广对他的猜忌,另一方面,他加紧了策划,第一次接受了李世民和刘文静克日举兵的建议。
为了让李渊不至于反悔,李世民又烧了一把火,他对李渊说:
“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
李世民的这把火烧得应该说是见识深远,深窥时变。在当时可以说就是告诉李渊,这是一个转祸为福的办法,老爹,要不要干,你看着办吧。
李渊终于不再动摇。其实他何尝动摇过,李世民的这把火,只不过将他烧得更加清醒而已。但是要最后下决心,他还是有些顾虑的,这时候,一个人的出场搞定了此事。
这个人就是裴寂。
李渊来到太原后,跟裴寂一起混得很好,两个人经常喝酒下棋,可以说无话不谈。用现在的话来描述他俩人的关系,就是属于一起嫖过娼的人。当然,是裴寂给李渊找对象。
李世民见自己的父亲迟迟不行动,就想到了裴寂。但这毕竟是谋反的事情,要让裴寂去跟李渊表达这事儿,是有些难度的。但这难不倒在江湖上混过了的李二公子:
时太宗将举义师而不敢发言,见寂为高祖所厚,乃出私钱数百万,阴结龙山令高斌廉与寂博戏,渐以输之。寂得钱既多,大喜,每日从太宗游。
我在读《旧唐书.裴寂传》的时候,读到这段,都忍不住笑出声来。
大家看李世民这个招儿,是不是特别熟悉,在职场中混迹的朋友是不是特有感触?特别是跑业务的同志们。为了拿下一个订单,明着送钱送物人家不会收,当然也不敢收。你不收没关系,中国人有智慧,办法多的是。咱们就吃个饭,然后打个麻将呗。送东西你不收,我打麻将放个水总行吧!你收得高兴,我也送的高兴。嘿嘿,看来这个招数,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就会了。
李世民凭此搞定了裴寂,裴寂也不含糊,赚了人家几百万钱,该办的事情还是要办的:
寂又以晋阳宫人私侍高祖,高祖从寂饮,酒酣,寂白状曰:“二郎密缵兵马,欲举义旗,正为寂以宫人奉公,恐事发及诛,急为此耳。今天下大乱,城门之外,皆是盗贼。若守小节,旦夕死亡;若举义兵,必得天位。众情已协,公意如何?”高祖曰:“我儿诚有此计,既已定矣,可从之。”
裴寂这招也是毒得很,他知道,招不毒不足以让李渊立下决心。野史中说裴寂送给李渊的宫人是隋炀帝的张、尹二妃,李渊睡了就下不来台了。
大业十三年初,李渊下定决心,开干。他知道,已经不能再等了,必须要行动了,只凭自己睡了杨广老婆这一条,就是死罪,何况自己早有谋划。而且这个时候,他也打听到杨广对他的猜忌有所减退,他认为,机会就在此时。
但在发动之前,必须先要做一件事情,毫无疑问,就是招兵。
这个问题在当时李渊看来,是比较好解决的。有刘文静之前与李世民定下的战略规划作为指导思想,李渊让刘文静假造诏令:
发太原、西河、雁门、马邑人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为兵,期以岁暮集涿郡,将伐辽东。
这是个狠招。说它狠,因为他就是一道赤裸裸的恐吓书,为的是鼓动人心,招募队伍。当这几个地方的人接到这道诏令,是“人情大扰,思乱者益众。”
无巧不巧,二月份的时候,马邑鹰扬校尉刘武周干掉了自己的上司王仁恭,率先起兵。三月份又勾结突厥直逼太原。
这可是外敌打到自己家门口来了啊。这时候,李世民已经意识到再不起兵,恐怕已经不行了,一旦刘武周成了气候,隋朝大军蜂拥扑来,太原这个地方,就不再是他们父子的了。所以他对李渊说:
不早建大计,祸今至矣!
李渊也意识到了事态的严重。立马以讨伐刘武周的名义召集将领,安排募兵。如此危急时刻,负责监视李渊的王威和高君雅也只能同意李渊提出的策略:
公地兼亲贵,同国休戚,若俟奏报,岂及事机;要在平贼,专之可也。
每次读到这里,我都有些好笑。这俩哥们在太原负责监视李渊,人家动作一套一套的,他俩从来就没放松过警惕,但就是抓不住把柄。此时这个套路,明显的是蓄意,但是却又不得不支持。你看这话的意思,唐公你是皇帝的亲戚,你与国家是休戚相关的,你搞这个事情,如果等我们奏报审批了再办,恐怕要耽误时机。但我们要声明的是,这次募兵主要是为了平叛的。潜台词是你可别乱来。
你看,这俩傻哥们儿。他俩不知道的是,李渊就是为了要乱来的。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对别人估计行,对付李渊父子,真是小儿科了。
这俩哥们不做声了,李渊就让李世民带着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这些积极分子放开手脚开干,预料之中,十来天就招募了近万人。
这只新招募的部队,由李渊父子直接控制和指挥,后来也成为晋阳起兵的主力。
一切部署停当,但是还要稍等一下。还有两件事情要完成了才能开干。
第一件事情,建成、元吉此时带着家小还在河东,女婿柴绍还在长安,必须要先召回;
第二件事情,必须先解决掉王威与高君雅这两个麻烦,否则如捆住手脚,施展不开。
在办这两件事情的同时,他还派李思行到京城去打探动静,刺探虚实。
王威和高君雅注定要成为这场战争的牺牲品。
恰在这个时候,看着李渊轰轰烈烈的干着,王威和高君雅突然就反应过来了,意识到李渊要干坏事儿。再加上跟之前点点滴滴的不成证据的线索一串联,傻哥俩就是一身冷汗,危险就在自己身边,再不想辙就是死路一条。
但这里是李渊的地盘,面对不反的李渊他俩还有点威慑力,但是面对要反的李渊,他俩就是两个绊脚石,他俩意识到必须先下手为强了。有了这个认识,他们就意欲找个机会下手干掉李渊。
他们为李渊选定的地点是晋祠,时间是祈雨大会的时候。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日防夜防家贼难防。他们俩密谋这事儿被经常在他们两家窜来窜去的晋阳乡长刘世龙知道了,立马就跑去告诉了李渊,我的认为是这刘世龙就是李渊安排的暗探。
毫无悬念,王威和高君雅完全不是李渊、李世民、刘文静这拨人的对手。
李渊先下手为强,以有人告发他俩意欲引突厥入寇为借口把他们抓起来。
真是无巧不成书,没过几天,这突厥人真的就跑到边关打秋风来了。李渊喜出望外,真是老天爷也帮我啊,王威,高君雅,就委屈你俩一下了,去你们该去的地方吧,别碍我的事儿了。
我时常就怀疑,这突厥人是不是刘文静、李世民他们这帮坏小子想办法给引过来的,按照他们这帮小伙伴当时的情况来看,是有这个实力的,也是有这个可能的。当然,这不能排除李渊的授意和默许。
我们看这突厥人来了后,李渊是派晋阳宫监裴寂去迎战的。
这就值得分析了,裴寂根本就是个不知兵的人,哪里能跟突厥人对阵?
当时李渊手下能打仗的人多了去了,要上阵杀敌,怎么也轮不上裴寂。但既然他派裴寂去了,就有他的道理,他的道理就是因为他知道根本打不起来。基于此,所以我认为这突厥人的到来是有蹊跷的。
杀王威和高君雅这件事儿,在历史上称为晋阳宫事变。这次事变也成为李渊父子公开起兵造反的标志。
时为,大业十三年五月。
在历史记载中,诸多的记载都把晋阳起兵的首谋之功尽归与李世民,我以为这是对李渊同志的贬低。对于这样记载的原因已经不需要再说了。当然,相较于建成、元吉,李世民确实是有更多的付出,毕竟起义之时,这二位仁兄还在河东。
但是对于李世民在晋阳起兵时的表现,我认为作为一个二十岁的年青人,他已经是尽了他最大的努力,起码,在结交豪杰,拉拢势力、招募士兵这些事情上,是值得肯定的,再则,他在促使李渊下定决心的问题上也是功不可没。我认为,司马光老先生给他这段时间表现的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聪明勇决、识量过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