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I 阴影里的唐太宗
撰文 I 容蓝
【一】龙种自与常人殊

公元五百九十九年正月二十三日,大隋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临近帝都长安的武功县李氏家族老宅武功别馆之中,一个男婴呱呱坠地。
这个男婴就是李世民,后来的唐太宗,《旧唐书.太宗本纪》:
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戊午,生于武功之别馆。
李世民的降生,他的父亲李渊和母亲窦氏夫人迎来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李世民的哥哥叫做李建成。此时的李建成已经十岁,他不知道的是,这个刚刚降生的弟弟,在他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将会与他生死相搏,不死不休。
陇西李家是隋朝的大贵之家,李世民的父亲李渊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李渊在年幼的时候就袭封唐国公,这个时候任隋朝的陇州刺史,《旧唐书.裴寂传》说:
李氏昔在陇西,富有龟玉,降及祖祢,姻娅帝王。
出生于这样一个贵族豪门世家的李世民,自然是含着金汤匙的。史书上对于每个帝王将相的降生都是免不了附会一番,李世民的出生更是少不了,《旧唐书.太宗本纪》:
时有二龙戏于馆门之外,三日而去。
龙这种生物,中国人言之凿凿,是不是真有人见过我是相当怀疑的。如果真有两条龙在李家老宅门前嬉戏玩耍三天才去,那腾云驾雾、电闪雷鸣的阵势不知道要吓杀多少看客。
即使真有此事,岂不会传到当时的皇帝耳中?古代帝王对这种异兆向来关注,岂容错过?从隋文帝压根儿没找李渊一家的麻烦来看,我认为这件事十有八九就是《旧唐书》的作者沈昫等穿凿附会的马屁言论,所以欧阳修等人在作《新唐书》时就取消了这个段子一样的吉兆,我们且作笑谈罢了。
对于李渊给李世民取世民这个名字,《旧唐书.太宗本纪》是这样说的:
高 祖之临岐州,太宗时年四岁。有书生自言善相,谒高祖曰:“公贵人也,且有贵子。” 见太宗,曰:“龙凤之姿,天日之表,年将二十,必能济世安民矣。”高祖惧其言泄,将杀之,忽失所在,因采“济世安民”之义以为名焉。
这件事情发生在李世民四岁的时候,李渊从陇州刺史调任歧州任刺史,碰到一个算命先生,见到李世民后,说他到二十岁就能济世安民。这标准的是骇人听闻的反动言论,所以搞得李渊害怕得不得了,只好杀人灭口。人虽然杀了,但济世安民的说法却采用了。
所以李世民的名字是四岁后才取的,估计之前都是二郎啊什么的叫着。
这段算命先生的记载,很显然跟上边二龙嬉戏于门外一个套路,没什么稀奇的事儿。
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夫人为李渊生了四子一女: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李玄霸、平阳公主。窦氏夫人是隋朝贵族神武公窦毅的女儿,聪明能干,善于书法,《新唐书.后妃传》说她:
工为篇章规诫,文有雅体。
我想,李世民后来爱好书法估计也是受了窦氏夫人的影响,乃至于后来把书法至宝《兰亭序》藏藏掖掖,不知道搞到什么地方去了,成了千古谜团。
大业九年,从历史看来,真是值得纪念的一年。
这一年,隋炀帝杨广二征高丽,李渊同志也终于不用在地方上混了,顶着卫尉少卿的头衔被调派为这场大战的后勤官之一;
这一年,雄心勃勃的杨广征高丽失败,大隋天下盗贼蜂起,深受国恩的杨玄感在杨广的腰窝子里狠狠的扎了一刀,叛变了。当然,也是因为这个杨玄感叛变,李渊同志在平定叛乱中渐掌兵权,在《旧唐书.高祖本纪》中记载:
及杨玄感反,诏高祖驰驿镇弘化郡,兼知关右诸军事。高祖历试中外,素树恩德,及是结纳豪杰,众多款附。时炀帝多所猜忌,人怀疑惧。会有诏征高祖诣行在所,遇疾未谒。时甥王氏在后宫,帝问曰:“汝舅何迟?”王氏以疾对,帝曰:“可得死否?”
很明显,在这一年,杨广先生就已经对这个素树恩德、广交豪杰的老表起了疑心。人家只是生病不能来上班了,你就问人家会不会死?这是什么逻辑?摆明了就是想要人家死嘛!
当然,他这个老表也不是盖的:
高祖闻之益惧,因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焉。
这一年,对于李世民来说,是既喜且悲的一年。喜的是自己成婚了,悲的是自己成婚后不久,母亲就去世了。
李世民“始自襁褓,视瞻举措,有异于常”,“於诸子中,爱视最笃”,他是所有兄弟中最得窦氏夫人喜欢的孩子。他一直呆在窦氏夫人身边直到她去世。
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窦氏夫人是死于李世民与长孙氏成婚之前还是成婚之后,但我想窦氏夫人肯定是看到了李世民与长孙氏成婚的。
因为如果是在他们成婚前去世,李世民就不可能这么早就结婚。李家虽说不是正统汉人,但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李世民,肯定会守孝的,所以我认为窦氏夫人应该是在李世民成婚之后去世的。
我相信,李世民的这桩婚事肯定是得到窦氏夫人肯定的,我这样说,是因为长孙氏跟窦氏夫人一样,也是个尚文的人,她们两人是有共同爱好的,这样一个儿媳妇,肯定是得她欢心的。
长孙氏嫁给李世民的时候是十三岁,这一年李世民十六岁。
这是一桩门当户对的贵族门阀的联姻。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隋朝的右骁卫将军,与李家一样,都是军事贵族门阀。
长孙氏嫁给李世民时,她的父亲长孙晟已经死了。她与哥哥长孙无忌是长孙晟续弦的继室所生,父亲死后,他们的同父异母的哥哥长孙安业就将他们赶了出来,导致母子三人处境艰难,就投靠了舅舅高士廉。
高家当时也是渤海著名的衣冠右姓,祖祖辈辈都是达官显要。高士廉本人也素有才望,颇涉文史。正是在这样的家庭教育下,长孙兄妹深受熏陶。《旧唐书.长孙无忌传》中说哥哥长孙无忌:
好学,该博文史。
《旧唐书.后妃传》说妹妹长孙氏:
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
与长孙氏的结合,同时也给李世民带来一个强有力的助手,就是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我在史书中看到的唯一一个有记载的与李世民是好朋友的人,《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记载长孙无忌:
少与太宗友善。
至于怎么个友善法,惜字如金的史书没有更多的佐证,但从后来长孙无忌与李世民的交往来看,我认为他们一定也是交情匪浅:
太宗礼遇尤重,常令出入卧内。
常令出入卧内。这是一种什么交情,古代这叫毫不避嫌。现在我们说某两个人好得穿一条裤子,在古人的世界中,我认为出入卧内就是这个境界。
说道长孙氏嫁给李世民,这件事情我的观点是长孙家求嫁,而非李家求娶。我这么说自然是有证据的,《新唐书.后妃传》上记载说,长孙氏的大伯长孙炽,是个周通道馆学士,他听说过李世民的母亲窦氏夫人当年劝扶北周武帝宇文邕为了江山社稷应多宠爱突厥皇妃的事情后,就感觉这样一个聪敏睿智的人,一定有了不起的儿子,就经常跟长孙晟说,你一定要想办法跟她的儿子联姻:
晟兄炽,为周通道馆学士。尝闻太穆劝抚突厥女,心志之。每语晟曰:“此明睿人,必有奇子,不可以不图昏。”
但是史书中并没有明确指出长孙晟当时是想把自己的那个女儿许给了李渊的哪个儿子。按照当时的实际情况,李世民结婚时,李渊长子建成已经二十五六岁了,应该早就结婚了。长孙晟去世的时候,长孙氏估计才十一二岁,这种情况下,估计是不太会嫁给建成的。至于李世民的弟弟们,比李世民也小得多,更是不太可能。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长孙晟将另一个女儿嫁给了李建成,但我认为这种可能性也是极小的。史书中对建成的正妃没有任何记载,但如果也是长孙家的女儿,无论后来如何,这种关系的存在,史书中提个一字半句也是必须有的,既然只字未提,我估计这事儿肯定是比较悬的。
长孙晟去世后,长孙无忌兄妹在舅舅高士廉家里落脚。这个高士廉对李世民也是了解的,《旧唐书.高士廉传》说:
见太宗潜龙时非常人也。
对于自己妹夫长孙晟在世时没有定下来的与李家的婚约,高士廉做主办成了。当然在李家看来,就算长孙兄妹此刻受到家族的排挤,排除长孙家在关陇老家的地位不说,高氏的门第也是不可小窥的,这种联姻,亦不曾辱没了李家。更遑论,长孙氏的优秀我相信窦氏夫人是十分了解的,而且早就与长孙无忌交好的李世民肯定也是了解的。
李世民与长孙氏的结合,这是他人生里程里最值得浓墨重彩的,因为这个女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刀光剑影,抑或是风平浪静,她都是默默的伸出那双温柔之手,轻抚着李世民的后背,使他内心狂躁的戾气一点点的消退。
正是因为她的出现,我认为才会有那个光照史册的唐太宗。我想李世民自己也是认可的,他曾说过,长孙皇后是他的嘉偶、良佐,而史书也毫不吝啬的给予了这个女人最高的溢美之词:称她矜尚礼法、母仪何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