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菇凉
很多人都说食物是有记忆的,我深信不疑。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曾经消失的记忆,其实都藏在食物里。在烹制的过程中,在香味的飘散中,在我们的咀嚼中,它们就像在久远尘封的房间里,被悄然的打开了大门,一点一滴的浮现在眼前……
在我们的豫东平原上,每年都会播种必然的小麦,这些是我们的口粮。我们会把收成的小麦,洗刷通过机器打成细细的白面,或蒸成大白色的馒头,或擀成细长的面条,或蒸或煮,当然我们还可以用来炸油条,或者擀成圆圆的饼放到锅里烙成焦黄的饼子。
面食中除了馒头是我的最爱外,还有一种面食也是我的最爱——烙饼。
烙饼是大多数河南人的儿时所吃过的美食,儿时在奶奶家的小院子里,曾经飘散过无数次烙饼的香味。有时是奶奶主动烙饼,有时是我们撒娇卖萌要求奶奶烙的。
记得每逢周末的晚上,奶奶经常会烙饼给我们吃,奶奶活面的时候,两条胳膊来回揉搓,面团时而圆时而扁,时而长时而短。一会就被刀切割分成一团团,擀成圆圆的饼子,奶奶熟练地撒上油或盐,再揉成一团,最后擀成一个圆溜溜的饼子,最后夹着饼顺着热乎乎的油滑到锅里。
接着就是饼子各种翻身,不记得饼子在锅里被翻了多少下。总之很多下,我们都急切的盼着它出锅。
等到我们闻到饼的香味时,就知道快要出锅了。于是我们总是可劲的往炉子里添材火,奶奶总是耐心的说:“慢着点少烧,烙饼也是要把握火候的,不能太大,不然外焦里不熟,太小的话又熟的很慢。”
那时不懂,总是急于求成。现在才明白烙饼其实与做人做事分不开。一切都讲究循序渐进。
直到奶奶在饼子两面焦黄,洒入香油时,我们才知道饼子真的完成了。接着就是用刀切成三角形状。闻着香喷喷的饼子急不可耐的咬上一口,又酥又香,果然很美味。
后来,暑假的时候。我们经常找奶奶烙饼给我们吃。
去年时,我开始想念奶奶烙的三角饼。于是也想学着烙饼,母亲担心口头表达不清楚,于是第二天便手动在家烙了一次饼。
而父亲则在一边耐心的拍摄视频给我看,还会把特别注意事项在告诉我一遍,生怕我以失败告终。看着父亲拍摄的十多个视频的时候,我眼角溢出了眼泪………惭愧的是我始终没有迈出烙饼的第一步。
烙的三角饼一度成为我怀念家乡的一种美食。所幸,自从公司餐厅更换厂商后,食堂花样层出不穷;凉皮、炒河粉、鸭血粉丝汤、米线、疙瘩汤、胡辣汤、包子此外还出现了我最爱吃的三角饼。
最奇葩的是包子与咸汤,三角板与胡辣汤早上的主食竟然被安排在了晚餐。起初我们都觉得很奇怪,后来,大家渐渐喜欢上了这种搭配风格。而且这条队伍每次都排的最长。
昨天我原本打算回家下煮汤圆吃,没曾想看到是三角饼搭配咸汤时,我又忍不住大吃了一顿。
昨天晚餐虽然公司的三角饼与奶奶烙的味道不一样,但是能吃到想了很多的烙饼,也是一种幸福吧!
吃着公司的三角饼,耳边一直回荡着:“奶奶今天还烙饼吃吧,奶奶这次烙的真好吃,奶奶我要吃这个最大的,奶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