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钱大江
小时候在盛兆坞就看到过两种车,一种叫双轮车,另一种叫独轮车。双轮车很好理解,无论装多少拖起来都很稳当,只是上坡时最好有人在后面推一把,这样拖双轮车的人可能会轻松点。而在下坡时,最好是有人站在双轮车车架后面凸出的短直木档上,以增加与地面的摩擦力。当然,空车、轻车就没此必要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91914/01a2b34014305407.jpg)
盛兆坞的双轮车除了“双抢”时用来装稻草麦杆和豆杆麻杆外,平时都是在石塘里装石头、在煤窑里运炭渣的。因为这些基本上都是重车,所以它们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在刚才说的双轮车后面的短直木档斜面上钉有铁板,考究的还会在铁板外包一层外胎皮加以保护,而铁板就是为了保护木档不被磨得太短以至散了车架。第二个特点是车前拉手的两根圆木之间还钉有一根圆木横档,这样拉车的人进出其实很不方便,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小孩,想去拖着车玩玩就得低下头从圆木档下往里钻。
小时候不懂事又不敢多问,所以尽管很想知道为什么要钉这么一根不方便的横档,但也只有闷在心里。还是有一次我学雷锋做好事时,才明白了这根横档的作用。从小村里人都说我忠厚老实,尽管红小兵是到了新安江才当上的,但在盛兆坞我也一直以公社小社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因此有一次我在爬香园岭的石阶时,看到石阶边专门的双轮车道上有人在拉车上坡,自然就去帮着推了。我边推边朝前看,发现原来拉车的伯伯是把那根横档当扁担用的。他低着头双手牢牢抓住两根拉手,而那根横档已深深嵌在他脖子后面两块隆起的肌肉里了,现在想想那大概就是共和国的脊梁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91914/1fedb9ca833cf5b3.jpg)
爬上岭过了香园凉亭就是一个长长的陡峭下坡,我也就不需要再帮他推了,这时我看到了那根横档的另一个作用。只见他把双轮车头高高翘起,让车后钉有铁板的木档着地摩擦,而他的双手则牢牢抓住横档的两端来把握车子的左右方向。他的双脚都几乎离地了,那铁板摩擦地的声音也刺耳得让人发麻,但这位汗流浃背的伯伯毕竟比上坡时轻松多了。
盛兆坞一些有劳力的人家家里都有两副轮胎,放在堂沿墙角的是双轮车车轮,钢丝轮毂外包着的是时常要到大队去打气的橡皮轮胎。事实上那轮胎也是大队的,只是和车架一起放在他家里而已。挂在墙上的则是独轮车的轮子,它是用木头坐的,听说全盛兆坞只有香园岭外陶家的一个木匠才有手艺做。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91914/b056abc4a939de13.jpg)
事实上独轮车在盛兆坞使用的场合比双轮车要多得多,原因可能也有两个。一个是因为盛兆坞山多地少田更少,所以田埂路很窄,双轮车过不去的“田绳带”对于独轮车就绰绰有余,而“田绳带”这名字就足以说明盛兆坞的田埂路有多窄多细了。二是做一只木头轮子总比买一副钢轮胎要便宜得多,再说双轮车胎是属于公社的公物,乱用是要被别人讲的。独轮车是自家的,想怎么用就怎么用,想什么时候用就什么时候用。事实上独轮车装的东西也并不比双轮车少多少。独轮车两边的架子,车轮子上的架子,还有轮胎后、把手前的木箱子上都可以装东西,并且那木箱子是可以上锁的,所以非常得用。特别是乡人们长途去枫桥、县里甚至浦江、义乌、东阳贩运盛兆坞特产的石灰时,装些盘缠点心、茶水回货之类的什物,那是既方便又安全。
我没有推独轮车的记忆了,但我有坐独轮车的经历。记得那一次是去县里,不知是因为生病还是为了赶火车,反正是我仙家畈姑父推的车。从盛兆坞过李村、汤家店到县里要走60里路,但是我姑父在我坐着的另一边架子上还特意放了一块毫无用处的大石头。我百思不得其解,这不是多费力吗?姑父也没说什么,推着我和那块石头一大早就出发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991914/53f5785b097acf94.jpg)
因为盛兆坞的独轮车是当作双轮车用的,所以每辆独轮车的车柄头上都配有一副宽宽的帆布皮带,推车时将皮带像双轮车的横档一样挎在肩膀上,皮带两端绕在手臂上后再套在车把上。姑父就是这样背着皮带推着车把我送到县里。记得还有一次也是他、也是这辆独轮车把我送到了枫桥医院里。
盛兆坞的独轮车,至少我们阮村的独轮车被推着去枫桥的次数是最多的了,因为枫桥离我们近,才十五里路。那时的枫桥也远比现在要热闹得多,农闲的某个时候,在香园岭的岭里岭外以及新凉亭的内内外外都停放着装满了石灰箩筐、准备出发的独轮车。而在这些一排排的车队里,应该有我父亲和两个姑父的独轮车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