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沟通&写作老韩书百态人生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两颗种子

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两颗种子

作者: 161f09651b9e | 来源:发表于2018-05-06 06:13 被阅读316次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自由快乐,这本身并没有错,但如果把严格要求丢掉九霄云外,恐怕孩子的自由快乐也难以持久。心理学专家团队19年 的跟踪研究发现,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奥秘在于主动性和自控力“两颗种子”都发达,这也是健康人格的核心因素。

      自由和自控的结合才是最好的教育。如同一位学者的形象比喻,主动性就像油门踏板,自控力就像刹车踏板,对于开车的司机来说,缺少任何一个踏板都是危险的。其实,人生之路和教育原则不同样如此吗?

            培养孩子的“两颗种子”

      我们把孩子的自控力看作是一个维度,孩子的主动性是另外一个维度,此外,我们把情绪看作孩子的第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基本构成孩子的个性,即人格的全部素材。最后还有第四个维度,那就是年龄,在不同的年龄,孩子个性会有不同的差异和变化。

      对于孩子自控力的培养,我们应该坚持以下原则:1.不要轻易对孩子作出整体性评价,如“你真笨”或“你真聪明”2.父母和教师不要说“你看看你,再看看人家”这类横向比较的话。3.对孩子的失控行为要有惩罚、批评、说理、引导、冷落、暂停、取消权利等多方面措施,放任自流是不正确的。4、培养好品质,必然要在孩子做错事后激发他的悲伤、内疚、自责,羞愧等消极情感5、要保持家庭成员间教育的一致性6、教育艺术的秘诀体现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情感关系中。7、在具备基本的自控能力之后,就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8、父母具有较好的情绪和行为控制力是正确实施教育的前提。

      在坚持这8条原则的情况下,我们就可以采用10种方法来培养孩子的自控力:1、父母做到关爱、敏感、尊重、平等,这是让孩子顺从和合作的前提2、令行禁止,让孩子做到规则内化3、强化,可采用三种方式:物质奖励、活动奖励、精神奖励4、认知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孩子的亲身体验比父母的说教更能让孩子明白遵守规则的重要性。5、暂时冷落,这比打骂孩子更有效果6、引导,让孩子学会共情和站在别人的角度反思。7、暂停,让孩子自己在房间待一会,进行反思。8、取消权利,孩子犯错后将取消游戏等权利作为惩罚9、忽视,这对于孩子为引起大人注意而故意做的错误行为最有效果,10、回报的惩罚,让孩子明白惩罚是对自己过失的回报。

                  对于孩子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儒家思想是有束缚的

      主动性的种子是孩子天生就有的,但是因为中国的教育和文化环境对主动性给予的鼓励和支持不够,所以主动性的种子就难以茁壮成长。比如中国现行的高考制度就在教育环境上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性,而中国的家规、家训、家风又从家庭和文化环境上限制了孩子的主动性,因为中国的父母强调不管孩子长到多大,都得听父母的话。所以,我们需要一种新时代的家规、家训、家风,应该让孩子的这“两颗种子”都得到发展。

              棉花糖实验的启示

        遗传基因对人的行为的确存在某些决定性的影响,在训练和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孩子的遗传基础。

        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强调要尊重孩子本身的特点和吸收力。

        中国的教育也有其成功之处:全国有一个统一的教育大纲,并要求严格执行。这就避免了因教学标准混乱而出现各种地区差异,使得中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比较扎实。

       现在网络上的确有很多父母把爱和自由作为对孩子教育的核心,我们把这些父母称为“爱与自由派”,目前这个派别在网络上势力相当强大,但我很怀疑,这些父母在孩子上小学之后,发现孩子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控制力差,不能遵守纪律时,他们是否会无动于衷。有些父母在孩子上学前给予了太多的放纵,忽视了孩子的自控力的培养,当孩子上小学后,父母就堵然“变脸”,因为上了小学之后就开始存在孩子间的学习成绩方面的比较了。别人家的孩子考了100分,自己家的孩子考了50分,父母就会改变原来对孩子的宽容的态度。我担心,这些父母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注:这块对于陈教授的看法,我不太苟同。爱和自由的观念不是无节制的放纵,溺爱,不管不问,而是基于对孩子的一种情感的支撑和联系,是在有着基本原则性的基础上的。就跟陈博士之前说的,家庭教育的基础是亲子关系上的。这个并不矛盾,可能陈博士理解上有些偏差,看到的一些例子中的父母是没有真正理解“爱和自由”真正的涵义的,只是形式上的表现而已。

            “两颗种子”的培养与习惯培养之间的联系

      我们用学习来举例子,父母可以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比如学习时要坐姿正确,放学后要及时完成作业等,这些都是对孩子自控力的培养。而孩子能否热爱学习,能否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则不是靠训练产生的,在这方面,我主张做到“激发”和“保护”。比如,幼儿都喜欢问“这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这其实就是孩子的学习动力,这种动力对孩子学习学科知识有很大帮助。父母引导孩子发问,并积极回答孩子的困惑,就是对孩子学习主动性的激发和保护,而那些强迫幼儿读书练字的训练,可能会压抑儿童的学习主动性。

        我们的研究表明,儿童的社交主动性也可以通过相应的方法来增强或调解。我们曾再100多所幼儿园做过幼儿社会化训练的研究,发现可以通过一件事情同时培养孩子的“两颗种子”。比如,在与人交往时,要让孩子学会说“请”“谢谢”“对不起”这是对自控力的培养,而当孩子有礼貌的对待别人时,父母和别人的赞赏以及善意的回馈,会让孩子以后更主动地和人打招呼,这就是主动性的培养。

        教育感悟:关于主动性和自控力的关系,曾担任麻省理工学院中国中面试官的蒋培荣老师讲的最形象:如司机开车一样,主动性就是油门踏板,自控力就是刹车踏板,缺任何一个都无法开车,开了也有生命危险。其实,所有人都是司机,都在驾驶自己的人生之车,而主动性和自控力就是最为重要的两个生命元素。

       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缺一不可

      在儿童时期,孩子的习惯决定人格,这从行为主义心理学派来看是正确的,但如果从其他流派来看可能会有不同看法。例如,在孩子的道德培养方面,各个学法有不同的观点。心理学把道德分为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培养孩子的道德行为习惯,认为道德品质无非是一系列良好道德行为的叠加,而认知学派认为,孩子的道德的培养要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父母在培养还的道德行为之前,必须要让他明白道理,不仅成人要给儿童将道理,儿童之间还要彼此讨论,学习,模仿,这是培养良好道德的前提,精神分析学派则认为,人在没有情感支持的情况下,道德是没有基础的,一切道德行为都是从消极情感开始的,比如当孩子因不合理的要求或错误行为而遭到父母批评时,内心会产生内疚感,这种内疚或羞愧是他把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前提。

          习惯养成的3个关键环节和6个步骤

       《习惯的力量》:第一是暗示,第二是惯常行为,第三是奖赏。

        大人建议和命令一个孩子,教他怎么做,这是第一步,第二步是让他尝试去做,这是惯常行为。第三步是孩子做完事情后的奖励。

        6个步骤:提高认识,明确规范,榜样教育,持久训练,及时评估和形成环境。

        在孩子的主动性方面的确可以养成很多好习惯,比如在培养孩子求知欲方面。当孩子有学习和探索兴趣时,他们的探索和追问行为如果得到父母的鼓励,并且父母能和孩子一起查阅知识,孩子就可能会养成求知,探索的好习惯。

        尊重天性,顺其自然

      在幼儿时期,孩子更富于想象力、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性方面的个体差异也拉得更大。在对人方面,主动性强的儿童较早地接纳陌生人,让别人抱,朝大人微笑,回答大人问题,和大人谈话,他们能够很快适应亲子园、小托班和幼儿园的新环境。在对物质方面,他们对新奇玩具和物品怀有较强的好奇心,喜欢拆装构造玩具(如积木,插塑和其他需自己拼装的结构玩具)在上课和集体游戏活动中,他们喜欢坐在前面,注意力集中,会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小学和中学阶段,主动性强的儿童善于亲近老师,对老师,同学有礼貌,在同学中有亲和力,通常选为班干部,善于解决同学间的矛盾冲突,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拥有较高威信;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提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喜欢参与讨论,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并能自觉的预习第二天要讲的课程,学习成绩优秀,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强,喜欢自己查找学习资料,购买感兴趣的书,能较早的形成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有些儿童,青少年还能掌握令人望尘莫及的专长。

        虽然儿童 的主动性不像自控力那样,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训练和强化,但父母还是可以通过激趣,启思,导疑等措施激发和保护孩子的主动性。在激发孩子主动性方面,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尊重天性,顺应自然”,尊重孩子自身的特点,了解孩子的先天优势和劣势,不要对孩子使用不符合天性的,强迫的,填鸭式的,揠苗助长的教学方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两颗种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cyyr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