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都市】出租房里的闹剧(6),被锁定之后,这段时间没有写小说。没有写,并不等于不想写,也不是没得写,只是在思考应该怎样写。
这段时间我重新构思了一篇小说,这篇小说主要是写“情”,写一位贫困中的女人对爱情的追求。准备为大家塑造一位勤劳、善良、有才气、热爱生活、不拘小节、勇于追求爱情的农村妇女形象。
这个故事有生活原型,但构思小说时并没有局限在原型的身上。这就要求作者在小说主人公出场前,要安排一个典型环境,也就是小说的起因既要合情合理,又要有典型意义,让主人公一出场就能抓住读者,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从而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出典型性格,让读者从主人公的典型性格中记住这个人物,通过这个人物的命运、遭遇来认识人生。但这样一来,问题就出现了:是忠于生活?还是把主人公理想化?
要说明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卢梭曾经说过:“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我的天才,毁灭我的才华。我的才华不在我的笔上,而在我的心里,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运思方式产生出来的,也只有这种运思方式才能使我的才华发荣滋长。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唯利是图的笔下产生出来。需求和贪欲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能使我写得好些。企求成功的欲望纵然没有把我送进纵横捭阖的小集团,也会使我尽量少说些真实有用的话,多说些哗众取宠之词,因而我就不能成为原来有可能成为的卓越作家,而只能是一个东涂西抹的文字匠了。”做这样一个文字匠有什么意义呢?而不做这样的一个文字匠,作者又应该怎样呢?卢梭接下来指出:“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个行业的时候才能保持,才能是光彩的和可敬的。当一个人只为维持生计而运思的时候,他的思想就难以高尚。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就绝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
现在我明白了,作者没必要靠赞许生活而创作,而应该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挖掘真理,让人们从自己的创作中,认识生活,吸取教益。
道理明白了,但问题并没有解决。
比如正在构思的这篇小说,女主人公的婚姻根本就没爱情,她为了追求爱情,爱上了一个有妇之夫,在这种情况下,这一对寻找到了真正爱情的男女,应该怎样相处呢?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这样一种见解:凡是男女之间关系亲密的,必然有性关系存在。说没有性关系,那只是一种掩人耳目的谎言。但这种见解未必正确。我想树立的是一位高尚、纯洁的爱情,两人的关系密切,相敬相爱,相知相识,互相挂念。这样写的话,读者能心服口服吗?何况在生活原型中,两者的确有性关系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男性的性功能征服了女性。
但我进一步思考认为:假如照搬生活,会有两种情况出现:第一显示了作者的品位不高,把爱情仅仅理解为了“性欢喜”,这显然不是爱情的本质。第二点,这样一来,文章又有被锁定的可能。这是很可怕的。那么,出路只有一条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男女主人公的关系,只有爱,而没有性关系。在这里,为了迷惑读者,可以存在性吸引,性向往,但不能有超越现行社会规则的行为。除非你塑造的不是正面人物。
按照以上的思考,作品可能就躲过被锁定这一关了。但读者的感觉会怎样呢?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只能等作品发布后,才能明白最后结果。
不这样处理不行,而这样处理,又要达到,既不被锁定,又能通过读者的验收,这就给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艺术要求。怎么样通过艺术手法,让读者相信,这种纯洁的爱,是世间存在的。或者让读者认为,这样的爱才是高尚的,才是人生应该追求的。
若能取得这样的效果,作品就是成功的,否则,就是失败的。
为了能使作品成功,我决定在小说中关于性欲描写方面,采取直言不讳的手法。因为这样描写会产生一种诱惑力,这种诱惑力会使读者产生联想,从而也就调动了读者的性欲。这样写,才能通过小说中的人物,使作者与读者产生共鸣,从而拉近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感情。
当然,这也是有分寸的。如果作者不是出于高尚的情操,而是把心底压抑的东西全发泄出来,那么,就必然会出现一种弥漫着的淫荡气氛。这样的话,不仅不能把美好的东西表现出来,反而会造成危害。会造成因为自己放纵的写法,而导致读者产生邪念。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要再谈一谈这篇小说的主题。
这篇小说主要是写“情”的,感情、亲情、爱情都有。但讲到找情人,人们总会联想到有权、有势、有钱的人。其实,作为人,贫困的人,同样需要爱情,同样有正常的欲望。只是贫困者追求爱情,表达欲望的方式、方法与有权、有势、有钱的人,有所不同。小说就是要表现贫困者是如何追求爱情的,真正的爱情在贫困者心中的位置和份量。贫困者又是如何在贫困的条件下保持这种爱的。正是在贫困中保持了这种爱,才能更深刻地展示出爱的美好,爱的力量。
这是我在创作【言情】贫困者的爱情(小说)前的一些思考,盼望读者、好友能给我指出缺点,提出意见和建议。
网友评论
期待老哥!👍👍👍
单单此番构思的论述已经撇开普通作者几条大街。
我也认为最高境界的写作是无功利但有目的的自由对话,这个对话包括作者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和通过作品与作品中人物和读者的自由对话。为此,作者不以物喜,不以被锁定和不被点赞而悲,只为对受众和自己心灵有益、对社会更加美好而喜悦。
争取多读您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