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阳阳说画水墨山水画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
追求梦中的绿水青山,阳阳说画植树节专题--历代著名山水画欣赏

追求梦中的绿水青山,阳阳说画植树节专题--历代著名山水画欣赏

作者: 阳阳说画 | 来源:发表于2018-03-10 22:01 被阅读50次

夏山图

夏山图

夏山图

《夏山图》展现了江南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林木繁茂的夏日景致,画中绘有许多辛勤劳作的山民和家畜,洋溢着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一派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

本卷无作者款印。明董其昌根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定名为《夏山图》。有明董其昌三跋,清徐渭仁、戴熙、潘遵祁等跋。钤有“长”朱文印、“黄琳美之”朱文印、“袁枢之印”白文印、“明袁枢鉴赏书画之章”朱文印、“徐紫珊鉴藏”朱文印、“徐紫珊秘箧印”朱文印、“上海徐紫珊收藏书画金石书籍印”朱文印、“黄芳之印”白文印、“星沙黄荷汀鉴藏书画印”朱文长方印、“咸丰丙辰后黄氏所藏”朱文印、“庞元济书画印”白文长方印、“虚斋珍赏”朱文印、“吴兴庞氏珍藏”、“虚斋至精之品”、“庞莱臣珍赏印”、“虚斋审定”、“虚斋墨缘”、“莱臣审藏真迹”朱文等三十六印。曾经南宋贾似道,元史崇文,明黄琳、袁枢(袁可立子)、董其昌,清齐梅麓、徐渭仁、黄芳、沈树镛,近人庞元济等收藏,流传有绪。《古今画鉴》《清河书画舫》《珊瑚纲》《式古堂书画汇考》《虚齐名画录》著录。

画家取全景式的横向构图,从“高远”取景,郁郁苍苍、朴茂华滋,浓厚朗润的山色与远近相形、虚实掩映的空间感是此画的两个重要特点。图中央是起伏连绵的山峦,上部是一道一道的山峦,由近向远逐渐推展开,山峦与沙碛都同中央的山峦相平行的。图的下部水面空阔,一道道沙碛和坡丘在水上和岸边延伸推展,沙碛与河岸之间,两人泛一叶扁舟顺水漂荡,岸上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似有牛羊在悠闲地吃草。图中所绘杂木或顾盼有姿,或静穆伫立,形态各异。远山的体势、脉络起承转合得自然分明,峰峦起伏平缓,坡丘相抱,山势在聚拢和延展中作有节奏的变化。为了加强画面的纵深感,画家在图中虚处绘出流动着的烟云和溪流。

此图以水墨为主,设色清淡。除了树木、人物、屋舍、小桥的勾线凝练外,山石的勾、皴的线条被淡化。峰峦圆浑,显现南方山水的“土复石隐”,先作淡墨的短披麻皴,然后反复以淡、浓、湿、干的笔墨点垛雨点皴,淡墨积染,厚重润泽,苍莽华滋,营造了夏景的郁郁葱葱,也树立了元代后期王蒙、方从义、赵原等探索笔墨苍莽,意超象外画风的先例。这确实对应了北宋后期米芾对董源画风的阐述:“董源平淡天真多”“率多真意”“不装巧趣,皆得天真,……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

董源 (943-约 962 ),南派山水画开山鼻祖。江西钟陵(今江西进贤县)人,董源、李成、范宽史上并称北宋三大家,南唐主李璟时任北苑副使,故又称“董北苑”。擅画山水,兼工人物、禽兽。其山水初师荆浩,笔力沉雄,后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不为奇峭之笔。疏林远树,平远幽深,皴法状如麻皮,后人称为“披麻皴”。山头苔点细密,水色江天,云雾显晦,峰峦出没,汀渚溪桥,率多真意。米芾谓其画“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存世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图》《潇湘图》《夏山图》《溪岸图》等。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作者于树傒间题“臣范宽制”4字。作品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

(一)、中峰鼎立,中轴巨碑式构图

《溪山行旅图》是故宫的镇院之宝。画面朴实、稳定,这些特质从他的构图看的出来,比如他的构图是中轴式、巨碑式构图,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当对衬、而且居中。

(二)、主山(远景)占画面2/3,且几近满幅

这幅画的尺寸很有趣,206x103cm刚好是2:1。远景山形圆浑,占满了画面的2/3,远山就是这幅画的主角。他这种满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恒、稳定、包容的视觉感。

(三)、等比级数的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

这幅画还有着很独特的构图,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等比级数的构图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一方面产生节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轴主山的巨大感。

范宽(950-1032)宋代杰出画家。字仲立,一说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北宋山水画家,生活于北宋前期,名列北宋山水画三大名家之一。因为他性情宽厚,不拘成礼,时人呼之为“宽”,遂以范宽自名。据《宣和画谱》记载,他"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

层岩丛树图

《层岩丛树图》钤有明太祖时的点验印章“司印”半印,故学者都能接受该幅最迟不晚于元代。幅上尚有一印“宣和殿宝”,但此印与徽宗〈牡丹诗〉(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之“宣和殿宝”印,风格不同,显然不是同一方印,但此印篆文古雅,甚值得参考。又因该幅与吴镇作品相较,并无元画之时代特征,故此“宣和殿宝”宜有其可信度。

在《层岩丛树图》中,一场大雨过后,山峦间还漫延着些许的水气,只见曲折的小径,幽寂地穿梭于树林之间,路上没有任何活动的迹象,连立于一侧的树木也不见特殊姿态。左侧,高山堆叠的秩序井然,其表面肌理,在细长线条的描绘下,显得十分平缓与温和。在画家细致的描绘下,由这些层岩与丛树所建构起的世界,彷佛停止了运转,连空气中的分子也凝结于静谧之中。山顶,一粒粒的小卵石堆置其上,山体则布满了和缓迤长的线条,像是大雨打在山顶上,雨水顺着山坡所刷洗成的自然景观。这样描写山石的方式,后来在艺术史上有了特定的术语,分别称为“矾头”与“披麻皴”,根据这些特征,也让找到董源、巨然在风格上的承袭关系。

《层岩丛树图》画山径曲折萦回,穿过树林深入重山之中。画树用点叶及针叶法,点、线笔墨间有拙意,树干大都笔直,而且一般高低,连一两株姿态稍特别者也没有。郭若熙(约活动于十一世纪中叶)评巨然云:“林木非其所长”可能即指此。其实该幅之树木所呈现的是纯化之美,宜整丛来欣赏,与一般作品近景常有数株姿美大树,或丛树中有杂木数种,强调变化之美,实相异其趣。

山峦略成锥体之状,有近、中景二层,属于主题所在,远景仅见缥渺之山头。林麓间、峰峦上有俗称“卵石”或“矾头”之群石。山石以披麻皴绘成,除矾头外,多属长披麻,笔笔沉著而带润泽之意。用墨浓强部分少,而淡处多。山石造型无特意追求雄伟或奇险之体势,画中无烟云之形状,但笔墨浓淡与景物虚实间,饶有烟云之气氛,通幅有平淡之意,而无奇绝精巧之趣。郭若虚称巨然画云:“工画山水,笔墨秀润,善为烟岚气象,山川高旷之景……。”米芾云:“巨然师董源,今世多有本。岚气清润,布景得天真多。”两家之评约已道出巨然的风貌、神韵。

董其昌在画幅上方的诗堂跋云:“观此图,始知吴仲圭师承有出蓝之能。元四大家之自本自根,非易易也。”吴镇师承巨然,是为史实,但两者相去近四百年,风貌虽相近,而各有不同之时代特征,如吴镇受元代文人画潮影响,其线条或皴法,书法笔趣之意较浓,而〈层巖丛树〉用笔较有渲淡之处,“写”的意味尚不强。至于画树,吴镇受宋元画影响,其近景常有数棵略有姿态之大树,也与该幅异趣。

巨然,江宁(今南京)人。生卒不详,五代宋初画家。南唐亡,至开封为开元寺僧。善画山水,深得佳趣,知名于时。笔法师董源,早年着力刻划形象,用长披麻皴画山,山顶金画矾头,晚年逐渐趋于淡泊,追慕自然。与董源并称“董巨”,为江南山水画派重要一支。并与五代荆浩、关仝和董源并称五代至宋间四大山水画家。

感谢收看,阳阳说画致力于为您呈现精美画卷。

欢迎收藏转发,如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处留言。

谢谢!

相关文章

  • 追求梦中的绿水青山,阳阳说画植树节专题--历代著名山水画欣赏

    夏山图 夏山图 夏山图 《夏山图》展现了江南峰峦叠翠,云雾缭绕,林木繁茂的夏日景致,画中绘有许多辛勤劳作的山民和家...

  • 周广中大尺幅山水画回顾欣赏

    周广中大尺幅山水画回顾欣赏 周广中大尺幅山水画回顾欣赏:周广中近年绘画渐趋成熟,作品在传统基础上不断追求时代精神,...

  • 2019-02-13

    汪洋山水画欣赏

  • 阳阳说画

    山水画

  • 12.4金碧山水

    上周我们一起欣赏了唐代的文人画,这次我们欣赏的是唐代的金碧山水画。介绍了两位金碧山水画的画家 ,他们是一对父子,分...

  • 沂蒙画派创始人刘阳艺术论:面体构成的模糊意识

    面体构成的模糊意识 ——清代山水画家龚贤“黑”的视觉意识浅析 刘阳 清代龚半千山水画,也许是中国历代山水画中实现...

  • 山水画欣赏

    作者介绍 杨宝树,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书画高研班导师,中国人民大学画院高研班导师、特聘教授,江...

  • 欣赏山水画

    如果山水画拆卸变成零部件,那么北派抖落下来是线条;而南派抖落下来是墨块和线条。 北派:线 南派:墨水(块)和线 黎...

  • 2018-06-30

    阳阳说画

  • 刘阳先生油画、水彩画

    【刘阳山水画】刘阳,北京人。曾于中央美术学院学习,师从贾有福等先生。多年深研中国历代各山水画大家风格及画论,将学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追求梦中的绿水青山,阳阳说画植树节专题--历代著名山水画欣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gnb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