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多人都说中国人最讲究实用主义,一切以实用为目的,做一切事情都有目的。说的人多了,尤其许多名人都这么说,我们也就相信了,而不再思考这件事情。在心中记只住了他们的结论,不再怀疑。
没有经过自己深入思考的领域,都是思想的误区。名人的话常常被我们认可为真理,只因为他们是名人,他们的语言具有暗示和催眠作用,直接进入我们潜意识,而没有经过深思和熟虑。思考是一件很麻烦、辛苦的事情,所以我们宁愿选择相信书本和权威,让大师、大家代替我们思考,即使错了,错的是他们,而不是我们。
除非已经超越头脑的人,否则任何人做事情都是有目的的,没有目的的事情我们不会做。
任何事情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可能有统一认识。关键是不要盲从,不要迷信,不要完全相信和依靠别人的头脑。要相信和依靠自己的判断,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结论是次要的,关键是一切事情都要怀疑和思考,对司空见惯的任何现象,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这是真正的科学态度。盲从很危险,因为大师和圣人也有不足和局限。而我们有时候读书其实是避免思考,是拿来主义,断章取义,生吞活剥,用别人的片言只语为自己的谈话和文章所用,使自己显得很博学,很深刻。
独立思考何其宝贵,又何其稀有。懒于思考,害怕思考的人何其多也。
读书太多,就无法辨别和思考。别人的思想充塞自己的头脑,消化都来不及,何谈独立思考。读了无用的书,就占用了读有用的书的时间。无价值的书读得越多,越不知道什么书是最好的。知道应该读什么书,是非常宝贵的智慧。
知道自己无知就是全知,知道自己愚昧就是智慧。读书面越广,人的知识越全面,思想越周密,越容易知道自己无知,知道自己愚昧。每个人阅历都是有限的,读书则可以把人类几千年的知识和智慧完全吸收和继承,然后发扬光大。
智慧由思考而来,非由知识堆积而来。读书而不思考,会越来越不会思考,不敢思考。
没有智慧的人写文章则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似乎很博学,观点充实,论据丰富。其实都是食而不化,都是别人思想的成果,没有自己的直接经验。或者不敢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害怕显得幼稚浅薄。
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没用,什么是实用主义,其实也永远没有统一固定的答案,人们的争论永不止息。
思考有什么用?有有目的的思考,也有没有目的的思考。有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也有情感思维,无意识,潜意识。
读书是为了实用,最后会摆脱实用的想法,进入精神灵魂境界,别人感觉不到的天地,那里才是自己的真心。没有实际价值,但是却是人生的最高层次。因为人不是追求功名利禄的工具,而是觉醒的灵魂。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不要把自己当成欲望的工具,当成物质的奴隶。没有觉醒的人就是行尸走肉,就是拖着一个死尸,虽生犹死。
认为别人读了书而没有用,这是不读书的人对读书人的误解。不在同一个层次的人是无法沟通的。一个不求有用的人才真正读进了圣贤书,得书之灵魂。
进入心灵境界的人不求别人的理解,因为真心是无法拿出来向别人展示的,因为孤独就是一种自在解脱的大心状态。无求无欲才能宁静快乐;一有所求,就失去真心和自在。
阅读别人并不重要,理解别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阅读自己。别人的认同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接纳、认同和理解自己。走自己的路,是勇气,也是智慧和美德。每个人也只能走自己的路。自己的路是成功之路,走别人的路则会导向失败。无人走的路就是成功之路。
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提供一种思考的角度,一种人生经验,为人类智慧大海添一滴水,为人类智慧宝库添一缕思想。
每一条路都应该有人走,每一条路都值得走,都走得通。殊途同归,每一条路如果走到底,最终的结局和归宿是一样的。终点就是起点。
成功和失败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真理和谬论之间也没有不变的隔阂。成功者是经历失败最多的人,是犯错误最多的人,因为失败和错误其实就是经验和教训,都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没有人能够不犯错误、不经历失败而直接成功,那样的成功也毫无意义。
每一个真理中都包含谬误,每一个谬误中都有相对真理。真理和谬误是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相互依存和转化的。要探索真理,就不要拒绝谬论。谬论只是暂时没有被人们认可的真理,真理只是被人们误会的谬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