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徒饰也,况虚车乎。”——周敦颐《通书·文辞》
(1)
众所周知,生活这玩意,有着无限的美好,但也有众多的苦逼。
对于前者,没什么好说的。面对后者,有的人选择隐忍,有的人选择疯咬,当然更多的人选择诉说——只要别变成祥林嫂,说出来总比藏着掖着以致某天突然爆发好。
如你所知,文字是另一种说话的方式。有关这种方式,王小波曾经做过深刻的阐述,阐述他从原来沉默的大多数到后来偶尔也出来说说话,表表文——即便这种改变,让他有一种丧失童贞的强烈感受。
当然,即便是真的丧失童贞,也并非一定是坏事,或许一不小心,就开拓出了另一片愉悦的天地。
我高中的时候成绩不错,不错到可以无视学校的明潜规则,忽略班里的大小规矩。后来顺理成章地念了个还算不错的大学,但碍于种种原因,失去了学霸的优势,继而也失去了很多的话语权,连失去童贞的机会(女朋友)都难找,一时间很难接受。
遇到这种情况,有人可能会在日复一日的游戏世界里寻找心灵籍慰;也有的同学可能会去参加什么协会,找到“心”的团体……我只是突然有一天,发现文字能够让我找到平衡,于是便顺理成章拿起了笔杆子。
当然,从长远来看,这可能要比拿起鼠标还更糟,但我愿意赌一把。
(2)
说到文字的力量,我想提提曾经看过的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并没有多重的口味,但时隔多年,我却依然印象深刻。
照片的色彩不浓烈却丰富:柔白、清澈、洁净......有一个小小的窗户,金色的阳光斜射入内,随意地铺在雪白的床上。
床是病床,上面坐着位赤脚姑娘:白色口罩,亚麻帽子,看似密不可封,但从其身形和眉宇间,可隐约发现她清新成熟,身材曼妙,正是恋爱和泡夜店的好年华。
然而,照片并不是想说有这么位姑娘,身处豆蔻年华却身患重病,老天无眼,嫉妒红颜。照片真正想说的是,姑娘虽然重病在床,却依旧手捧厚书,忘神地看着——确切来说,是在读。没有痛苦,亦无悲伤,时间似乎刹那间被搁浅。
照片的一角,还留有一段简短有力的钢笔字迹:文字的力量。
(3)
记得曾经有部电视剧,里面有这么一句台词:文学嘛,就是鱼上的香菜。有鱼香菜才好看。没鱼,一盘香菜你吃得下去——暂且不评价此观点的对错吧,单说它能够成为经典台词,得以一时传颂,必有其原因,比如说迎合了当下城市人群急功近利的心态?或是对“朝闻道夕可死”之文化精神的蔑视?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在这种心态和蔑视的背后,也许还藏着另外的东西,比如说对生活的不淡定和不自信,继而导致了安全感的缺失——而这,也正是当下文学所面临的困惑吧。
有人说,比起近年来的物质飞速发展,文学精神更像是一个失宠的孩子,被遗忘在失落的角落,得不到真正的成长。
更有人怒斥道:文学精神早已逝去,跟着一起逝去的还有文化人对文学的那一份赤城。
对此,其实也并非空穴来风,如果一直有写稿的朋友应该会知道,这些年来的稿费跟中国足球一样,一直没多大变化,没准还有下滑的趋势,比如说一两千字的稿子,纯原创登在普通报刊的副刊上,也就是几十元稿费而已,少一些的估计吃份兰州拉面都不够,没准还要摊上电话费去催呢。
也就是说,如果想纯粹靠写作来维持生计,大部分的撰稿人得像生产手机的工人一样批量出品才行,要么就得混出大名气。一般小民气的作家,累死累活一年写本书也收不到多少版税,要养活一家老小还得去家乡的文化站写写宣传册什么的,暗地里再用另外的笔名帮黄色画册配几段文案补贴一下。
至于说那些网络写手就更不靠谱了,彻夜到三更去更文,纯粹是体力熬夜活,可报酬呢?几千字订阅不过几毛钱搞定,就算是大神级作家换个几千上万个人订阅,一来属于凤毛麟角,二来赚这么些钱还不够去看肩周炎呢。
(4)
前阵子,我去了趟云南,期间遇到个老外——严格来说也不老,属于小老外,20多岁上下,跟她神侃,说到她现在满世界乱跑,这回刚好跑到中国。
我说那还是挺有缘的,你是富二代吗?
她划着一个圈然后杏眼圆睁地问什么是“圆”?什么又是富二代?
我顿时白眼一翻,换了个问法,说你一小姑娘成天在外面游玩,花销不小吧,盛行啊?
她笑了笑,说她是专栏作家,大概一个月写2-3篇稿子的样子。
话音未了,我便送上了目瞪口呆。
她旋即补充道,说像她这样的作家很常见,稿费在他们那儿也很普通,顶多也就是中等水平了。
类似的情况,韩寒也曾提到过:作为一个国内的顶尖畅销书作家,他一年的版税最多只能在上海郊区买个小户型的二手房而已,但是在西方,跟他同属顶尖畅销书作家级别的早荣升富翁级别了。
由此可见,文学的价值得不到有效的认同,是当下文学精神流失的罪魁祸首。
所幸的是,我们现在有了自媒体,有了打赏和广告提成,甚至还有了传说中的IP和网红……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一种前所未有的重新定义文化的社会趋势。
正是这种进步和趋势,让文字更有力量,也更接地气,从而形成真正的生产力,并最终让作者更有尊严。
(5)
“诚品,让读书永远不打烊。”
在台湾有这么一个说法:如果101大楼是台北的地理地标,那么诚品书店则是台北的文化地标。
就是这样的一座地标(最近总算进驻到大陆苏州了),一直在致力于成为独具一格的文化创意现象,事实上它也做到了这一点,让我们真正看到了久违了的文字力量。
这种力量让我想到了作家冯唐的一句话:用文字打败时间。他希望文字可以作为一个长久的存在,而不是一种在现阶段的畅销实体。
暂且不说能否真正打败吧,毕竟时间不老也无情,与其说打败,倒不如让文字化成一缕诗意,慢慢打扮时间,细细雕琢时光,努力点亮自己,再点亮别人,要一不小心点亮了世界就更好不过了,“有一口气,点一盏灯,有灯就有人”。
还记得2012年,中国人总算划时代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震惊世界文坛,让即便是事不关己的国人也扬眉吐气了一回——尤其是在击败了千年陪跑选手村上大叔。
从某种程度上说,它很可能改变并且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
然而从本质而言,文艺其实无所谓复兴,因为它从未衰落过。文学也无所谓凋零,虽然精神有所流失,但它绝不会消逝。正如记者问莫言获奖对他个人有何直接影响时,后者回答:“对我个人来说,意味着这一段时间我要接待你们。”
网友评论
科技时代,文字也在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用手机可以写下你此时此刻的心情的文字。我爱文字,因为它让我能在另一一种空间里表达自己,让自己觉得很有自信。所以我想在文字的魔法中继续修炼自己,让自己徜徉在文字的海洋中,无欲无求。
精彩,收入到专题《楠天下的太阳花》。👍
同时,欢迎关注我们专题。🌻🌻🌻
即便是形单影只,也不会感到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