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清晨,被一阵叫卖声吵醒,睡眼惺忪,仔细听,“甑糕欸,甜香软糯的甑糕!”原来是卖甑糕的商贩,连忙起床,穿上衣服,顾不得洗漱,先下楼去买。很久没见街上有卖甑糕的商贩,以为甑糕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了,没想到一大早就又听到心心念念的“甑糕”名,不赶快去的话,很快就会卖完了。
循声到小区门口,一个中年汉子正在为顾客用铲刀装甑糕,已经有五六个人在他的三轮电动车前排着队,一个大的甑锅,从里面冒着腾腾热气。由于买的人都是用手机扫码付款,所以汉子只低头装甑糕,动作迅速。很快就轮到我,买了两份急忙回家,用最快的速度刷牙洗脸,然后就迫不及待的享用起美味。
甑糕,是关中特有的早餐。过去每天早上大街小巷都有骑着三轮卖甑糕的商贩,而今只有在坊上才有专门卖的,而走街串巷的很少再能遇见,在小区门口买到全凭运气。
甑糕,是用糯米、云豆和红枣蒸成。下层白饭渗入枣色,呈鲜润的绛红色泽,上面一层云豆,呈咖啡的褐色,再上层便是暗红色的枣泥,黏软香甜。要说甑糕,可以称得上历史悠久。所谓甑,是一种深口,底部有小孔的大铁锅,用来蒸糕。
![](https://img.haomeiwen.com/i29082452/c142ee9f63cdec35.jpg)
据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陶甑,商周时代发展为青铜铸成,铁器产生后,又变成了铁甑。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它是由3000多年前西周的“糗饵粉糍”演变而来的。恰好最近在看《周礼》,在《天官》一篇中有羞笾之食糗饵粉糍的记载,注释当中介绍“粉糍”是在糯米粉内加入豆沙馅蒸成的饼糕。
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馅蒸成的糕饼,并不放枣,到了唐代才发展成枣米合蒸。
甑糕味美,制作起来却需要功夫,历经泡米、装甑、火功、加水四道工序。泡米是将糯米浸泡一晌,米心泡开,淘洗数遍,去浮沫,沥水分。然后先枣后米,一层铺一层,一层比一层多,最后上面再铺一层红枣或蜜枣收顶。大火蒸约两小时后改用慢火再蒸五、六小时,期间为甑内的枣米加温水,使枣与米交融,从放气口给大口锅加凉水,使锅内产生热气冲入甑内。如此一番蒸,香喷喷甜软软的甑糕就完成了。
早在几百年前,关中这道特色传统美食传到河南灵宝,也深得当地百姓青睐。甑糕正是因为它的原料是糯米和枣,因此营养丰富,滋补性强。
唐代,韦巨源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中的“水晶龙凤糕”和现在的甑糕一脉相承。陆游也在《秋获歌》中写有“长碓捣珠照地光,大甑炊玉连村香”的诗句。可见甑糕从皇帝到文人再到平民百姓都非常喜爱,冯玉祥将军也曾把西安的甑糕誉为“平民阶层的燕菜”。
听闻西安一位作家,黎明七点跑步,八点赴甑糕摊吃三碗,返回关门写作至下午四点方停歇,数年一贯,写书十年,体壮发黑眼不近视。西安作家众多,不知这位爱吃甑糕的作家所指是谁,当然这只是其个人喜好无需深究。
我与甑糕的缘分结于上学期间,因为我不吃葱韭海蒜,每到夏天我就发愁吃饭,在家里好办,妈妈会照顾我的胃口,不会给饭菜里放这些东西,可在学校里就没有办法了!大灶上夏天的洋葱、蒜苔都是季节菜,不可能没有!这就苦了我,一顿午饭不吃可以,可不能每天都不吃午饭呀!我怎么有力气去学习呢?
有一天中午,我在食堂买了一个馒头,准备去外边买一瓶豆腐乳,凑合吃一顿午饭吧。
走出食堂,听见一个老伯喊:“甑糕,热呼呼的甑糕!”
我欣喜地跑过去,急切地问:“多钱一份?”
“两毛钱!大伯回答。
“给我来一份吧!”我掏出两毛钱,寄给大伯。
一碗甑糕下肚,腹饱,口留余香,我连声对老伯说:“谢谢,谢谢!今天我终于吃好饭了!”
当时,一份饭菜也就一毛五分钱,我虽然多花五分钱,但吃上了可口的饭。
“老伯,你明天还来吗?”我忧愁的问老伯。
“不一定。”老伯一边给别人盛甑糕。
“来吧,你不来的话,我就没有饭吃了,我都好几天没有吃午饭了!”我央告老伯。
“要不,你中午一般在哪里卖甑糕,我去找你吧!”我退一步说。
“我是转街卖,没有固定的地方。”老伯为难地说。
“那好吧!”我只好走了。
第二天中午,我来到食堂门口时,看见老伯推着三轮车已在,我高兴地跑过去,“老伯,你来了!”
“是的,怕你没饭吃。”老伯嘿嘿一笑。
老伯连着来了两周,我也连着吃了两周的甑糕!
幸亏放暑假了,要不,我真不知道怎样解决吃饭问题!
“是甑糕救了我的命!”我常常想起那个夏天,一九八六年的夏天!将近过去四十年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难熬的夏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