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我们,每天更新各种书画资讯!
临习二王手札、淳化阁帖、大观贴等等魏晋经典之后可知,那个时代最胜于后来者的一点,就是技法上无以伦比的丰富性,他们都能够用不同的技法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各不相同的风格面目,极大地拓展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
王羲之《得示帖》
王羲之作为那个时代的代表,赵孟、董其昌们是这么感慨的:后世人只要学会其中的一二个技法加以夸张,就足以成为名世的大家。
他们之所以这样感慨,是后世的书法家在技法的丰富性方面,相比王羲之,是一代不如一代的。
王献之《二十九日帖》
学习二王,有两个问题经常要困扰我们,使得我们难以出帖:
一、太笔笔精到——如果不出帖,精到就成了过于刻画。因太精到而显情性不足,因为存在大量的这种问题,导致写二王在当代成了俗书、字匠的代名词。因为当代艺术的审美趣味普遍取向于轻松、写意、自然天趣。
这方面,临习米芾倒是稍稍可以补二王不足。米芾之所以胆敢批判"二王恶札",就是米字比王字更活泼,更接近于日常的随意的自由书写。
王羲之《丧乱帖》
二、技法太丰富——如果不出帖,技法的丰富性就可能成了过于姿媚。连米芾都不能避免这个问题,有花枝招展之嫌。
《兰亭序》作为书法史上的登峰造极之作,之所以还有人敢于诟病、质疑,也在于此。陆机《平复帖》、王珣《伯远帖》因为技法单一、纯粹,反倒没有这些负面评价。
陆机《平复帖》
魏晋贵族书法家们的主要贡献,是把当时书写于竹木简的自由书法,转移到了只有贵族才具备的绢帛和刚刚成熟的纸上,对书法进行了贵族化、雅化、规范化。
虽然因此而整理出章草、今草、隶书、楷书、行书这些字体,极大地丰富了书法大家庭,但由于标准化工作太好,就把天真烂漫的自然书写演变为规范性的书写,所以情性和天趣的损失是必然的。好比从诗经的天趣到唐诗格律之间的蜕变之路。
王献之《新妇服地黄汤帖》
然而,历史也讲平衡,那些情性得到充分表现的作品,虽然艺术价值很高,但社会教化价值就少了,因此在文人汇编、著录时往往不被重视就像古代文人写的艳情诗一样,很难传下来,即使传下来也很难成为后人取法入门的经典,只能是另类经典。当代很多名家,从这些小众的资源中找饭吃,是极聪明之举。
王羲之《二谢帖》
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成为后世学书者必修的公共课有其必然的理由:
一、共性的、理性的东西多,个性的、激情的东西少,所以更容易被后来人读懂,更容易流传,也更容易被用作取法的经典;
二、再加上在技法的丰富性方面远超后人,所以给后世留下了学习、取法、入门、出新的最丰富的矿藏。
(传)米芾摹王献之《中秋帖》
欢迎微信搜索"北京市中艺燕京书画院"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