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更文800字点赞日更大挑战风语阁
古文观止 ||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三十四)

古文观止 ||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三十四)

作者: 碧彧 | 来源:发表于2024-07-14 16:11 被阅读0次

    昨天我们讲到,公元前329年,张仪来到秦国。张仪本是魏国贵族后裔,早年师从鬼谷子,不过他与庞涓和孙膑所学专业不同,孙膑和庞涓学的是兵法,张仪选择的则是纵横之术。

    俗话说,学得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张仪也不例外,待他学业有成之后,便下山希望在母国能有一番作为,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在魏国他根本得不到魏王的赏识,所以郁郁不得志的张仪便离开魏国去了楚国。

    看来,魏国是盛产人才的摇篮,同时也是妥妥的人才绝缘机哈,因为这个奇葩的魏国它根本就留不住人才,难怪战国初期那个强大得不可一世的魏国,到后期为何沦落为一个二流国家,因为“狠人”都被它撵走了。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君王都能慧眼识英雄,并且礼贤下士,予以重用,唯独魏国,将唾手可得的人才全部撵出去了。

    就比如商鞅,商君之法让秦国有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而商鞅最初是在魏国供职的,最后被魏国撵走了。

    再比如吴起,他帮助楚国变法,致使楚军的战斗力飙升,也是被魏国撵走的。

    还有许多我们熟知的“狠人”,如孙膑、乐毅、范睢、公孙衍,信陵君魏无忌,最初都供职于魏国,但无一例外,到最后都被魏国辞退了事。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张仪只身前往楚国,然而楚国也并非是他理想的栖身之所。

    来到楚国的张仪,几经辗转之后,最终选择投奔楚国令尹昭阳门下,从此开始了衣食无忧、乐栽乐哉的躺平生活。

    但命运的转角说来就来,它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即使你不做选择,命运也会逼着你去做选择。

    因为“和氏璧”,张仪被当众羞辱,且被打得遍体鳞伤,他一怒之下投奔秦国,并将昭阳给他的羞辱铭记于心,待有朝一日定要千倍百倍地奉还。

    那么,“和氏璧”怎么跟张仪扯上关系了呢?这个我们还得从头说,先聊聊“和氏璧”吧。

    关于和氏璧的故事可谓是妇孺皆知哈。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砍柴,忽见一只彩凤在空中盘旋,然后落在一块石头上,鸣叫三声后飞去,卞和知道凤凰不落无宝之地,于是就把这块石头带回家,然后献给了楚厉王。

    后面的故事情节我们都熟哈,卞和因为两次向楚王献宝,均以欺君之罪先后被楚厉王和楚武王下令砍去左右脚。

    待到楚文王即位,卞和仍不死心,他又想进献自己的这块璞玉,因为没了双脚,行动不便,于是他就抱着璞玉在荆山脚下放声大哭,哭了三天三夜,泪水变成了血水。

    后来,楚文王听闻此事,便派人将那块璞玉取来,直接剖开,瞬间亮瞎了众人的眼睛,此物润泽通透,碧玉无瑕,真乃世间罕见之美玉。

    楚文王命人将此宝玉精雕细琢,制成玉壁,这也是“和氏璧”名字的由来。

    楚文王钦佩卞和的忠诚执着,赐给它大夫的俸禄。

    “和氏璧”是楚国的无价之宝,后来因为昭阳带兵伐魏,大败魏军,攻取了襄陵等七座城池,功勋卓著,为了表彰昭阳,楚威王便把这块价值连城的“和氏璧”赐给了他。

    昭阳得到这块碧玉,简直是如获至宝,更是随身携带,形影不离。

    话说这天,昭阳去赤山游玩,随行的四方宾客有一百多人。

    赤山下有一处深潭,相传姜太公在此钓过鱼,潭边建有高楼,于是众人在楼上饮酒作乐,待酒酣耳热之际,便有人提议,请求昭阳把稀世珍宝“和氏璧”拿来一赏。

    为满足众人的好奇心,同时也是为了炫耀自己,昭阳命人将装有“和氏璧”的宝盒打开,并让宾客们手捧宝盒依次传递欣赏,大家是赞叹不已。

    然而传着传着,“和氏璧”居然不见了,昭阳万分焦急,忙令人四处搜寻,却无果。

    这时,昭阳的一个腹黑手下栽赃张仪,说“和氏璧”是被张仪偷走的,因为他家境贫寒,平日里品行不端,一定是他见财起意。

    如此无凭无据地指认,换作谁也不会信的,但昭阳当时正在气头上,便不分青红皂白地下令捉住张仪,并严刑拷打。

    张仪自是清白的,无论如何也不能招啊,于是他矢口否认。结果被昭阳手下打得是遍体鳞伤,皮开肉绽,奄奄一息。

    昭阳见张仪被打得昏死过去,也没有说出“和氏璧”的下落,于是派人将其送回家中。

    待张仪醒来,他立马做了一个重大决定,那么张仪究竟做了什么重大决定呢?

    我们明天继续!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 || 战国策·司马错论伐蜀(三十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jsch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