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的旧剧当中,《少年英雄方世玉》里有一集是方世玉的父亲因为实在忍受不了自己儿子在外面“搬弄是非”,为百姓打抱不平,而对他淳淳教诲。父亲说:一我不希望往后你还在外面“胡作非为”,最好在家学习念书,二是希望你在为人处世方面要有分寸。
因为方世玉的父亲是书香门第,知书达理,温文尔雅,自然也会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多识字,考取功名利禄,少混江湖,不惹是非,安静地过日子。
在他父亲的这段话中,我唯一的注意点是“为人处事要有分寸”。那个瞬间我醍醐灌顶。我的理解是,因为方世玉喜欢为群众打抱不平,而他父亲永远是“自扫门前雪”,说话做事处处都要谨慎着,不归自己管的就不必要多管闲事,总而言之,管好自己就行。
这个道理就像生活的一套逻辑一样,就好像扦插在任何方面都恰当,可“有分寸”这么简单的话做起来没有说出去那么简单。
不仅仅是“管好自己”也是“管好别人”。
最容易理解的东西往往是不被去理解和尊重。而这里我想说的分寸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或者沟通交流而已。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分寸,包括说出来的每一句话也是需要通过大脑筛查而出来的结果——自己不会尴尬,他人也舒服。在熟悉的人之中,分寸尤为需要被重视。不能因为我们之间很熟悉,言辞就可以放肆,自顾自地舒服就好,且抱着“反正之间都那么熟悉了,对方不会介意“的心理去相处。
这是我多年后才走出来的一个误区。到这个年头才学会小心翼翼亲友间的交流,我没有感觉累,也没有语言被迫,我不但喜欢“客气”地说话,也希望对方可以多点尊重,而不是熟了就随便。
特别是在对话的时候,当对方表情表现出无所谓的时候,你就该停止了,话说到一定的程度上就应该反思自己是否说错了话,对方表情恰恰相反,已经很反感的时候,或许感情已经破裂了。
你在他的心中好感直线下降,就算曾经拥有过很多美好的时光,一句所谓的“玩笑”,就伤害到他人的自尊。这无关好友之间的亲密程度,也无关相处时间的长短,而是涉及一个人的底线以及自尊。
而当一个行为素质良好的人在和他人相处过程中,起码会考虑到对方的感受会顾及自己说话的分寸,也能明白说话时的语气。不敢说一定要顾虑他人的心思,但至少懂得避开他人的短处,更不会特意指出他的不是,给足了面子,在任何场合里都不失风度。
无关迎合与做作,人类之间的沟通本来就是需要一定的客气才能建立起属于自己的友谊有什么不好。你会发现那些说“真话”的人相处起来也是无芥蒂的,可这里面人家是懂得利用说话技巧的,自然顺利而谈。
这样氛围的聊天才不会彻底陷入海底。你舒服我也不会尴尬。找到适合大家之间说话的方式极其关键,沟通间有分寸感才不会让自己和别人难堪。
看过一篇文章,其中里面问到的一个问题,大概说的是:如果相处的人当中对方身上没有其他优点,附加的条件,你会喜欢他本身吗?有人特意去做了这个实践,看看身边人会怎么对待他。他开始变得很坏,不安分——换来了身边人的唾弃,父母责备的语言。
这时候就有人开始说话了,他说“这样的做法不分对错,他有权利让自己变成任何样子,但是他忽略了一点的是,我们人与人间之所以可以互相吸引,除了他这个人本身之外,其他的东西才是真正成为吸引对方的特质,所以他没必要对自己这般“残忍”,让身边人厌弃他。”
“他可以选择收拾自己,行为举止也是要讲分寸的,不能因为让别人喜欢自己的‘本身’就任由放纵自我,既然你要选择去做一个不受人喜欢的人,故意造人厌恶,别人一样可以选择不对你好,你已经没有什么值得别人尊敬的了。”
这番“行为分寸”我是赞可的。它不是天生的,它是需要你在生活中自觉形成的,监督自我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自制。更不要用“这就是我”来绑架别人,一个聪明成熟的人,他不轻易开口反对和玩笑地讽刺说话,时机和人物要学会辨别。
蔡康永老师在节目上曾分享过一个观点:一个睿智的人,是会“说话”的,就算你不赞许他的观点,也不轻易严厉抨击和批评,而且是通过其他方式去引导他,才能取得更多的尊重。不管对方到底是谁,你都应该这么做,没有什么事情非要“单刀直入”才好。
嗯,这是蔡老师的“说话之道”。
而我第一次深深认识到“有分寸”这件事原来是可以带来朋友之间的感情。就在去年的夏天里,某个回家的晚上,在车上和朋友聊到我新租的屋子这件事。她问,我可以去你房子里看看吗?还没等我回答她便说如果实在不方便,改天也是可以的,没关系的。
她帮我打破了原本想拒绝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口的沉寂,她给我的这份舒心和自觉让我更想靠近她一步。因为那天的房间确实是在我没收拾干净的情况下就出门了,不希望别人来到我屋子里就感到一丝的脏乱。
而后我没有拒绝她,并且带着她回到我屋子里参观。
她不仅仅可以考虑到我方不方便,也可以及时帮我解围了有点尴尬的气氛,在她身上也体现出了她的行为素养。她没有强迫性地想要看我的房间,这恰恰让我感到有很高的安全感。
经过一些微小的事例后,我逐渐地可以从一个人的语言和细小的行为当中去判断这个人是不是我想要接触的人,而后该怎么去和他相处。
再后来啊,我的判断果然是对的,她成为了我的邻居,是一个好看的个儿高也是个南方姑娘。大概我们交往的缘分就是从那次“看房”事件打下的基础。
同时也让我联想到和“女朋友”的相处模式,为什么只要和她在一起我就感觉很舒服,这一切的答案都源于我们的“分寸感”,就算我们再熟悉,一样会懂得礼,一样在语言表达上给大家空间感,生活习性上也尊重着你我。
这就是分寸感给我带来的利益,也是意义。
识而不破,各退一步,相当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