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思辨的方法学习历史才能启发智慧

作者: ff8f7e0db686 | 来源:发表于2017-05-14 20:01 被阅读159次

    《秦始皇:穿越现实与历史的思辨之旅》是吕世浩先生根据他所教授的课程内容精心编写而成。作为作者最具代表性的普及性作品之一,《秦始皇:穿越现实与历史的思辨之旅》秉承“将灌输知识变成提高智慧、将培养工匠变成培养精英”的理念,通过“设身处地、揣摩通透、体贴入微、洞见表里”的方法,将秦始皇作为人生思辨最好的样本,不讲奇闻轶事,不求惊世骇俗,强调思辨,启发性地传授读者读史方法。6月22日吕世浩就本书接受专访,以下为专访吕世浩采访实录:

    《秦始皇:穿越现实与历史的思辨之旅》封面

    1、为什么起意将课程整理出版成本书?本书与课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答:这本书当时出的原因是,我当时在开设网络课程,修课的人相当踊跃,但考虑到很多人可能很少接触到网络,或者是不习惯在网络上听课程,还有就是人对于视频相较于文字的敏感度是不一样的,所以我想把这个课程的内容介绍给这些在网络上课不习惯的朋友,所以才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至于本书与课程的不同,我重新做过整理,而且有的地方进行了增加,大致还是根据课程内容来创作的这本书,这本书相对于课程的增加并不多,但第二本书增加的内容相对会更多,我会根据这个课程出版三本书,第一、二部都已经在台湾出版,第一本讲秦始皇,第二部讲秦国的故事,主要是谈秦始皇的祖先,第三本书谈秦始皇的臣子们和敌人们,围绕着秦始皇这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他。

    2、为什么选择秦始皇,您对他的综合评价?研究他对现实的意义?

    答: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主要是来自我的Mooc课程,我的课程要谈的不是秦始皇这个人,我除了谈他的生平之外,更重要的是我要介绍一个方法,就是古时候的人是怎么读历史的,为何他们觉得读历史能带来智慧,这是因为他们读历史的方法和我们现在根本不一样,我们今天读历史,就是打开书,把人名地名、时代、事件全部记忆下来,用这种背诵的方法读历史,再读一百年也不会有智慧,因为这种方法根本得不到智慧。古人读历史的方法是思辨,什么是思辨呢?就是我读一本历史书,当我读到里边一个重要的人物,他面对人生的一个难关,需要做一个决定的时候,这一刻把书盖上,不要看后边发生什么事情,去想如果我是他在这一刻会怎么下这个决定,等你决定清楚打开书看他怎么下决定,他的决定和你有何不同,他成功了还是失败了,他得到了什么又付出了什么。

    我只是借由秦始皇作为一个例子在介绍思辨的方法,当我选择由谁作为例子来介绍这个方法,我认为这个人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他必须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人,只有大家都知道这个人,才能验证这个方法对不对;2、这个人的一生必须充满争议,充满争议才能让每一个选择都充满各种各样的可能性;3、这一点很重要,这个人必须在他的时代是有能力决定历史进行的方向,如果这个人一生都是活在无奈之中,那这个人也不适合用来做思辨的例子。能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再结合我个人专业的研究方向,我在书中写到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巨变,我研究的是第二次巨变,东周到秦汉这段历史,我在这段历史挑出几个最重要的人物,在我来看,最重要的人物有:孔子、秦始皇、汉武帝和王莽,在这四个人中,最满足上面三个条件,我最后选择了秦始皇。

    对秦始皇的评价:

    你对一个人的评价,要看你站的立场和你的尺度,立场不同、尺度不同,对秦始皇的评价就会不一样,秦始皇的前半生,我认为他是一个历史胜利组的代表,他之所以能够胜利,是因为他是一个随时能把理智放到感情之上的人,可是到他成功之后,这个人就得意忘形,他相信自己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人,西方有句名言:神要使一个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秦始皇就是一步一步从骄傲走向疯狂,最后整个王朝灰飞烟灭,这是从帝王的角度来看。可是我们抛开帝王的身份,纯粹就一个人的角度,其实他是一个很可怜的人,他这一辈子不断的努力去尝试着相信人,曾经想相信他的母亲,他的母亲背叛了他;他想相信他的臣子,发现他的臣子没有人爱他;他想相信六国人,结果六国人想要杀他;他人生最后最相信的人是李斯、赵高和胡亥,这三个人联手背叛了他,最后秦朝灭亡。从一个人的角度来看,一个人无论有多大的权势和地位,如果没有一个人是真心爱你的,他永远都是一个很可怜的人。

    对于现实的意义:

    这就牵扯到第二次历史巨变的问题,秦始皇其实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人,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想消除世界上的一切战争,即使今天来看都是一个很伟大的理想,可是最后他提出的解决方法是错误的,他的解决方法是只要世界上所有人的想法都和我一样,所有人都服从我的命令,世界上就不会有战争,因为这样错误的解决方法才会造成秦朝灭亡的错误结果。我们在看待第二次巨变的种种人物,他们做出的选择,可以使我们在第三次巨变的时候少走很多的弯路。

    3、本书的书名有什么意义?

    拟定这个书名是为了强调古代和今天是古今一体的,历史就是过去无数人遇到的难题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些难题很多我们今天同样会遇到。我常常告诉我的学生,当你遇到一个人生难题,你绝对不是第一个遇到这个难题的人,过去有无数人碰到过这个难题,那你为什么不去看看过去的人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他们的经验难道不值得我们参考么?他们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决定,这样的决定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因为相同的人性,2000多年前的人的烦恼,我们今天的人还是会遇到,2000年以前的人烦恼教育孩子的问题,我们今天的人还是烦恼这个问题,2000年以前的人烦恼如何挑选理想的伴侣,我们今天还是烦恼这个问题;2000年以前的人为了钱伤脑筋,我们现在还是为了钱伤脑筋,其实人性是永远不变的。

    4、历史学的思辨有什么不同之处?

    历史学的思辨和其他学科的思辨不一样,历史是一门时跟变的学问,时间不断在流逝,环境也不断在变化,所以中国人常说时过境迁,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磨练思辨的能力,古人为什么觉得历史有用,历史真正的用途是当磨刀石用,是为了磨砺你脑子里那个名为智慧的那把刀,磨刀石不能切东西,只有刀才能用来切东西,拼命死记磨刀石有什么用,这就是为什么强调历史一定要思辨来学习,这才能发挥历史真正带来智能的功用。用思辨的方法学历史,历史就能变成一个个具体的案例来磨练你的脑子,才能变成有用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写这本书的原因,我想把古代人的读书方法介绍给今天的人。

    5、请您谈谈您的十六字思辨方法:“设身处地、揣摩通透、体贴入微、洞见表里。”

    第一步是“设身处地”,当读到史书中的古人,面对人生的重要抉择时,那一刻把书盖起来,把自己放在古人的位置上,努力的想该怎么办,这个方法不只读历史的时候有用。面对所有人事的时候都是有用的,我们会去想如果我是我的对手、我是我的上司我这么做他会怎么想?他为什么要这么决定,这就是今天所说的换位思考,古人叫设身处地。

    第二步是“揣摩通透”,读书要靠工夫,没有一遍就能成的。而所谓的工夫,就是多读书,然后反复揣摩。揣摩的结果有时虽通而未透,就得再下工夫。“通”和“透”有时只隔一层窗户纸,但就是两个境界。怎么知道自己“透”了没有?很简单,当你不断揣摩后,有一天忽然拍案大叫:“原来如此”!那一刻,你就“透”了。

    第三步是“体贴入微”,“揣摩通透”是就“理”字上谈,可是人不只有“理”,还有“情”。我小时读过一个武侠故事,一对侠客夫妇在江上被仇家追杀,眼看着所坐的小船快被追上,妻子为了减轻重量,下定决心要跳入江中,牺牲自己来救丈夫。读到这里,不能不感叹这是何等的爱。可是就在她要跳下去的那一刻,她居然被她的丈夫推入江里去了!就在哪一瞬间,她的心就从极端的爱变成极端的恨。当然,如你我所知,在武侠小说中掉入江中和跌下山崖的人都是不会死的,接下来就是数十年后来报仇的俗套情节了。只是,这一幕始终留在我心中,让我知道人之“情”的可敬可佩和可惧可布。中国史学是研究“人”的学问,要真正了解人,就必须明白他的“情”。

    做到上面三步,最后才能求“洞见表里”。中国文化认为,万事万物皆有两端,阴阳、虚实、正反、表里等等都须涵盖,才是完整的整体。我们读史,也必要注意在表面的言行之下,每个人隐而不显的那一面又是什么?只有两面都理解,才能更明白真相究竟为何。

    6、请您谈谈您书中所说的历史的三个功用:启发智慧、审时度势、感动人心?

    第一个启发智慧,就是学历史是用古人的智慧启发自己的智慧,过去有无数的人事实例,这些人有成功、又失败,你必须在阅读这些人的案例中不断磨砺你的智慧,拿历史当成磨刀石;

    第二个是审时度势,时是你所处的环境,势是未来要演变的方向,读历史的目的就是要知道,在这个时这个势中,最适宜的做法到底是什么?有的人不是没有智慧,他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的智慧不合乎那个时势,所以孟子里边才说:“虽有智慧,不如趁势”,能够抓住时势的人才会成功,有的人是无意抓住时势,有的人是有意抓到时势,但是无论如何能够抓住时势的人才能成功,这是历史不变的定律;

    第三个感动人心:当你人生一无所有的时候,请你记得曾经有一个叫做张良,他也曾一无所有,漫步在下邳的桥上,可他立下一个全天下最大的志愿,他要灭亡秦朝,最后他真的做到了。当你觉得你不管怎么努力奋斗都爬不上去、始终被人利用的时候,有一个氏族叫秦,他们曾被人丢到西方做炮灰,做了几百年,最后靠着自己努力奋斗,血战,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当你觉得人生不公平,别人有的东西你都没有的时候,请你记得有一个人三岁死了爸爸,十几岁死了妈妈,从小穷苦,一辈子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他靠自学成才,哪里有好老师就去哪里,哪里有好学问就往哪里去,终于成为中国学问最大的人之一,那个人叫孔子。读历史的目的是为了给与人在任何困境之下都能够奋斗不息的力量,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最打动人:“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舜是什么,是人而已,我是什么,我也是人,只要肯努力,没有做不到的事。这就是我所说的历史学感动人心的力量。

    附:作者介绍

    吕世浩,北京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台湾大学历史学博士,曾追随清朝皇室后裔、一代大儒爱新觉罗·毓鋆,在传统私塾中学习四书五经近二十年,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后师从宿白、徐苹芳、阮芝生等历史学大家,现任教于台湾大学历史学系,致力于《史记》、中国传统经典、上古秦汉史、历史考古学等领域的研究。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用思辨的方法学习历史才能启发智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kaqxxtx.html